°C
2024.11
25MON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能運動,是多麼好命

動起來,讓喜悅找到你,靜下來,去找到喜悅,只要願意投身其中,每個人都能在動靜之間獲益。

黃惠如

2021-10-04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情境圖(攝影:Daniel Reche/Pexels)

運動從我的致命弱點,成為護身符

 

如果有算命師說,我中年以後會從事運動相關的行業,不只我,我身邊的親友會大聲嘲笑,甚至還可能砸了他的招牌。

 

從小,我就文弱,身型瘦長、不長肉,體育課籃球投不進,跨欄跨不過,討厭躲避球互砸,幾乎每學期結束體育課都要補考。

 

就讀的國中是籃球重點發展學校,只要身高夠高,都要到籃球場排排站被教練挑選入隊,也許我的眼神過度恐懼,教練瞄我一眼後,放過我。

 

但中年以後,運動卻成為我的護身符。

 

現在我的清晨儀式是:五點多,至遲六點多睜開眼,掀被起床。寂靜中,梳洗、換衣、喝水,穿上跑鞋、繫好鞋帶,戴上運動手環,出門跑步。汗水淋漓跑完30分鐘後,在樹下練習瑜伽呼吸法,回家沖個澡,坐上書桌寫稿。

 

慢跑之所以成為習慣,是因為一場官司糾紛。每天晨跑,保持心志穩定,不受干擾,繁忙的工作得以順利進行。每一步的喘氣與汗水,堅定我的信心。

 

慢跑教會了我,不一定要受外境左右,不管多擔憂、沮喪,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幫助自己回到希望。即使在疫情期間,對未來不確定、不安,一醒來感覺心裡空空的、呼吸淺淺的,我會選擇一堂線上的高強度課程,徹底讓心跳加速,彷彿心臟要炸開一樣,課程結束後,往往會改變視角,好像之前擔心的事情沒什麼大不了。

 

除了慢跑,我也接觸了肌力訓練,肌力訓練讓我知道,我有力量。我很少會記得一些細瑣的事,但我清晰記得一開始當你拉起槓鈴,或是做棒式時,教練放槓片在你背上,一瞬間會嚇一跳,因為身體從來沒有承受這樣的重量,但到了第二輪,又好像還好,肌肉、骨骼、神經都在歷經重組,身體也在歷練,突破了舒適區,身心都感受到力量。



▲情境圖(攝影:Cliff Booth/Pexels)

瑜伽幫助我做回自己

 

更遑論練習瑜伽超過20年,陪伴我走過許多路,甚至旅行每到一個國家,都會特地找間瑜伽教室,購買單堂瑜伽課練習。20年一瞬,若只能用一句話描述,我會說,瑜伽幫助我做回自己。

 

體位法的練習幫我覺察身體、感受身體,呼吸、靜坐讓人回到當下,而瑜伽哲學更是提供了做人做事的道理。每次一踏上瑜伽墊,我知道回到自己的旅程又再次啟動,如同出發前往瑜伽聖地一樣。

 

西元前2世紀帕坦迦利所寫的《瑜伽經》第一句直指,「現在開始做瑜伽」,接下來第二句,「瑜伽是控制意識的變化」,你的不安、害怕、擔心、憤怒、委屈,都有可能被超越,第三句則是「這樣,便能還其本來面目」。

 

離開總編輯職務後,我獨自去了印度考取師資證照,瑜伽教學成了我的斜槓之一。一位朋友事後告訴我,當我告訴她要去教瑜伽時,她下巴都要掉下來。《瑜伽經》的教導幫助我,無懼外界的眼光,人生會意想不到的寬廣。

 

雖然從此,每個月不會有固定薪水匯進戶頭,瑜伽大師艾揚格(B. K. S. Iyengar)曾說,「如果沒有學生來找我,我會說,神希望我投入更多時間練習,學生來了,我跟自己說,神希望我為他們服務,這兩種情況我都視為神的恩惠。」



▲情境圖(攝影:Maksim Goncharenok/Pexels)

動靜之間的健康之道,你可以這麼做

 

這幾個運動改變了我的生命,也是我人生中快樂和意義的來源之一。不管你有沒有運動細胞、愛不愛運動,都不重要,運動能激勵你、保護你、支持你,直到生命最終,你永遠都不該遠離運動,你只需要開始的勇氣與實踐的路徑。

 

也許你想,你不是運動咖,跑個500公尺就會死掉,永遠都無法享受運動。那試著穿上最舒適的鞋子、輕便的衣服,出門散步就好。

 

從散步到快走,從10分鐘到20分鐘,覺得快走有點無聊了,可以開始慢跑,跑500公尺,到跑一公里,一直到3公里,一天一天、一週一週,你會欣喜地發現,體力在不知不覺中建立。

 

接下來,試著嘗試任何至少不討厭的運動,例如小時候想學跳舞但沒機會,現在有Zumba、成人芭蕾、社交舞各種舞蹈類型供選擇;如果你需要伙伴鼓勵,就加入團體課程;如果需要有人指導、激勵,選擇私人教練也不錯。

 

但要提醒,身體只在乎你持續地動著,不在乎你運不運動。就算你每星期很有節操地運動兩、三小時,更重要的是,剩下的不運動160幾個小時,你是否依舊過著愛動的生活。

 

持續地創造離開椅子的機會,例如,吃飽飯站起來洗碗或自願去倒垃圾或遛狗,而非坐著滑手機或看電視。如果開車,把車停在離電梯口最遠的停車位。搭捷運、公車時,讓座不僅是美德,你的身體也會對你說謝謝。

 



動起來,讓喜悅找到你,靜下來,去找到喜悅,只要願意投身其中,每個人都能在動靜之間獲益。


(本文作者為暢銷書《慢老》作者,深耕健康醫療新聞20多年,並身體力行。現為斜槓中年,為《天下》雜誌網站寫專欄、主持聽天下Podcast「聰明慢老」節目,也擔任瑜伽老師。曾任《康健》雜誌總編輯,並獲國內外多項新聞獎項。著有:《慢養功能肌力(合著)》、《慢老》、《不減肥才能瘦》、《走吧,有些遠路是必須的》等。)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