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一口杯,甘淨如錫
能作的「NAJIMI」寬口矮杯格外迷人,杯身浮紋刻畫出杉木的年輪;以福井県的河和田杉為模,注入錫漿,產生的紋理自然貼近手心……飲水時川流全身的甘與淨,使人彷彿找到了每日療癒的起點。
▲能作|富士山風情杯 銀
具1300年歷史的日本錫器
傳統現代合一的工藝美感
今日有更多人把健康和療癒納入所謂的新常態,我們不再等待充電的假期,而是主動在生活當中寬心享有療癒的時光。無論你是偏好禪的清淨,還是北歐Hygge的愜意,是否留意到自己手中總有一杯飲料呢?身體70%是水分,在渴望回到平衡時,這本質引領我們走向流動規律的水源;多項醫學研究發現,攝取水分有助舒緩焦慮和憂鬱。或許我們對杯子的講究與愛不釋手也是由此而生。
錫器,少見於杯皿,是僅次於金、銀的貴重金屬,非現代人熟悉的選擇。考古學最早發現的錫製品是埃及第18代王朝的戒指和水壺,直到18世紀初英國威爾斯的Allgood 家族才練就出臻備的鍍錫鐵皮技術,日後又傳播至法、荷、德、美,由各地錫匠打造居家和裝飾用品。
近年來,具1300年歷史的日本錫器讓人看見傳統現代合一的工藝美感,比起歐美偏向古董或懷舊收藏品,從日本的工坊找一只水杯似乎更容易。
以錫杯飲水,川流全身的甘與淨,是每日療癒的起點
100%錫製食器對人體無害,由於分子較粗,可吸收不純物質,而淨化水;抗菌又防腐鏽,而且毫無妨礙料理與茶酒香氣的金屬味。自古是聲望崇高的神社及廟寺祭壇上御用的器皿──供養酒樽及花瓶等,其不鏽不朽的屬性向來是人們祈求繁榮的吉祥物。銀白色光澤流露出不同於銀器的質樸與淡雅,將酒水優化的奇異特質令人不禁想瞧個仔細。
聽聞過「能作」(NOUSAKU)的富士山酒杯,然而日本70%的錫器原來產自「大阪浪華錫器」(Osaka Naniwa),兩者皆為當今日本錫器的龍頭,有些生活用品的設計感甚至不亞於丹麥的銀雕品牌喬治傑生。前者創於1916年,以佛具、茶具起家,2015年因曲線優美、音色綺麗的風鈴而人氣高漲。後者創於1714年,前身是位處心齋橋的「錫半」老鋪,1983年獲通產大臣(今經濟產業大臣)指定認證為傳統工藝品,在時代更迭中傳承職人的精髓。
相較於亮面光滑的杯身,呈現凹凸鎚紋的似乎握感更理想,不易隨著日子而失去趣味。其中,能作的「NAJIMI」寬口矮杯格外迷人,杯身浮紋刻畫出杉木的年輪;以福井県的河和田杉為模,注入錫漿,產生的紋理自然貼近手心。此設計不只貼手也貼心──有一處拇指的凹穴,讓人方便掌握杯子。
最好玩的是「鎚目杯」,鎚目即鎚紋,是匠人留下的手工痕跡;利用附上的迷你鎚發揮興致打造自己獨一無二的水杯,從杯底中心朝外、由下朝杯口輕敲,就能簡單鎚打出原創的紋樣。啊!自由創作所帶來的沉浸,飲水時川流全身的甘與淨,使人彷彿找到了每日療癒的起點。
另一方面,浪華錫器裡的「六花」,內外呈現出瓣瓣重疊的意境,令人傾心。雖然普遍當做啤酒杯使用,用來喝水似乎會染上一層雪國的美。怎麼說呢?六花,實為雪片的別名,形容雪的結晶多為六角形,意指六朵花。聽說雪是上天捎來的信,雪融成水,最後盛入六花杯,不禁使人遙想:每次啜飲,就像望著雪花緩緩飄下般寧靜。誰說療癒不是從片刻的寧靜開始的呢?
在馬克杯、玻璃杯之外發現新的美──錫杯
至今你我熟悉的水杯,大多是印了照片的馬克杯、刻了名字的玻璃杯,現在看見不怕摔破又能淨化水質的錫杯,簡直像在最平常不過的生活角落發現了新的美。比金銀更柔軟、構造更輕薄的錫,無論鑄為水杯或酒杯,杯身經過手握而留下個人的烙印,猶如在跟著人一起記錄歲月的心境──透過掌心溫度浮現的那些起伏。
認真搜索記憶後,猛地想起自己與錫器並非初相識。小時候見過父親的茶櫃裡放著一個銀色大罐子,上頭刻畫龍鳳祥雲的圖樣,原來那就是錫製的圓筒茶葉罐。偶爾父親會取出來打開蓋子,讓我聞聞裡頭茶葉的香氣,再講一小段關於那茶葉的訊息。原來,與錫器的緣分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