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實讓人活得更自在豐富──墨爾本的送禮之道
當心領神會,縱使這麼微小的事物,也能圓滿一份相思;質樸不華,卻繫緊了情誼——這就是樸實的力量。
▲情境圖(攝影:RODNAE Productions/Pexels)
回歸樸實的禮物,反而凸顯情意
13世紀哲學家詩人魯米曾形容,「樸實生活不是匱乏,而是豐盛;回歸簡單的自己必然獲得智慧」;而智慧之人總是散發友愛與溫暖的光輝。一座城市的容顏多變,也許你愛的是她的夜豔、秋色、或春媚,但是常留在底蘊的終究不是絢爛的煙火;相反地,縈繞心頭的暖意,很多時候是來自更微小、不起眼之處。
30幾年前,墨爾本的國際機場儘管非常小,接機卻是一件大事,每家人至少捧一束花等候在入境大廳。那時有束花至今仍令人難忘:一位年約60多歲的婦人,手上的花一看就知道不是在花店買的,因為只用牛皮紙包裝,裡頭一朵搶眼又意外的紫色花椰菜!旁邊搭配許是從自家花園剪裁下來的鮮花,外圍似乎是羽衣甘藍。
老實說,那束花又怪又美,美在那情意與心思,同時展現出墨爾本人樸實、不愛比較的品性。在地人不興比較誰家開雙B、身上穿什麼名牌、孩子賺多少錢等等,即使住豪宅區的夫婦平時打扮也是以舒服自在為主,不會特別擺闊、說話走路大搖大擺、甩名牌包等等。炫富的人反倒暴露自己是外地人或者搬來不久,身在墨爾本民眾的氣質之間於是顯得庸俗。
▲情境圖(攝影:ROMAN ODINTSOV/Pexels)
溫暖自在又簡單踏實的待人之道──分享彼此的生活
從另一角度看,也可說是大環境影響了人。初訪墨爾本的人可能會對她的建築失望,既無曲線不凡的歌劇院,也無外觀驚人的美術館,一切以不誇耀的融入感為主調;植物園及雅拉河的悠哉自然,歌德教堂與建築物的玄武岩、花崗石,彷彿隨時使在地人保有某種貼近大地的純樸、穩重與實在。
活出「樸實」是一種隨時令人感到溫暖自在又簡單踏實的待人之道,尤其對送禮的態度更是非常不同。到朋友家拜訪,人們通常會選擇送一個親手烘焙的點心,而小孩在耳濡目染下也會養成這種禮尚往來的習慣:問候人家最好的禮物就是親手做的或栽種的東西。這樣的交流自然會紓解某種程度的社交壓力,因為真的是「心意」最重要。
秋天時,你可能採收庭院的橄欖,用心花幾週的時間清洗、鹽漬、入醋裝瓶,然後碰到機會就可以帶一罐熟成的橄欖去參加聚會;主人在異常開心之外,很可能端出自家採收的杏果和梅子釀造的酒請你品嚐。那瞬間,聚餐時光因為一同共享耕耘收穫的果實而更富足甜美。
反過來,當你邀請朋友到家裡喝茶,他可能微笑抱著一個牛皮紙袋出現,裡頭裝了親自栽種的蠶豆、菊芋、樹番茄和香菜,眼前零星的禮物誠懇得毫無心機,完全征服了你,斷去人與人之間常見的比較。
▲情境圖(攝影:Luis Zambrano/Pexels)
送禮的當下,誠摯質樸的互動,亦是禮物
親土、親人的樸實在老一輩身上表現得格外優雅。住在摩寧頓半島的卡梅兒,年輕辭去教職後在古董市集闖蕩已40年,她帶著一束花出席聚會,約拳頭大,只能放果醬試吃瓶,可是那迷你可愛的模樣令大家開心。卡梅兒解釋那是家裡盛開的野花,碎碎點點的紫與白很適合主人的氣質;誠懇不做作的一句話,立刻使一小束花變得豐美,芬芳散滿整間屋子。
後來,卡梅兒在主人的院子發現她母親生前喜愛栽種的石玫瑰,很是懷念,於是主人剪了一些花苗相送。當心領神會,縱使這麼微小的事物,也能圓滿一份相思;質樸不華,卻繫緊了情誼——這就是樸實的力量。
有時候,連花心思的分享都不需要。一對年過九旬的銀髮夫婦邀請鄰居過去喝茶,而他們吩咐不用帶任何東西。當天,老先生剪了前院的鮮花插瓶,老太太在廚房煮茶,並拿出結婚時購買的茶具接待,雙方鄰居就著溫暖的紅茶聊了一下午。即使沒有餅乾、甜點,一切仍然美好得醉人,因為他們體會到全心全意的生命時間與關懷,還有什麼比這更可貴的呢?有什麼就分享什麼,如此真誠、放下期望或要求的往來,是這個時代非常難得的,淡泊中保有更多自在,也引人懂得去欣賞金錢購物之外不同形式的心意。
你可能會覺得墨爾本的日常瀰漫著老舊社會的氣息——像珍・奧斯汀筆下的喬治時代,採集路上野花當作慰問禮的威洛比,或者把莊園收穫的蘋果送給老鄰居的奈特利先生;然而那樣友善真實的舉止,難道不像如沐春風般令人舒暢嗎?也許就是不勉強的舒服感,使墨爾本人樂於實踐和傳承樸實的待人之道。今日,絕大部分的人仍會自然地拿親手烘焙的甜點麵包、家裡收成的一袋檸檬或番茄當作謝禮,而對方也會歡喜地收下。至於小孩子,則常常把親手做的卡片、繪畫的石頭、寫的一首詩,或是公園裡採的野花、陶土課做的小碗拿來當禮物,收到的大人自然欣喜萬分,用感謝的話稱讚孩子的表達方式。
下次,當你我與人互動的時候,也許可以想像一下:我,是他人眼裡燦爛片刻的花火,還是心裡滿山蔓生的野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