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11
24SUN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青龍山玄奘之路散步──以自在朝山的餘裕,賞一段唯心風景

在日月潭,從玄光寺視野開闊明媚的潭水景致轉個身,隨即進入一個錯置的時空,滿眼綠靜幽深的山景襯底,視線所及的遠方,樹影掩映間的石階高處彼端,指標寫著:通往玄奘寺。

賴鈺婷

2023-02-08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往山林走,隨心自在


年歲漸長,愈明白歡鬧喧騰是一時之好,踏實安靜,真誠面對心念起伏,是安頓身心的日常功課。


喜歡往山林走。簡簡單單,不做他想。僅是回歸到舉步前進、呼吸吐納的本質,順著山嶺路形,由始而終,出發回返。緩步而行,不急著探看,不惶然張望,用身體回應自然,感受風吹拂出季節的溫度,感受黃泥草葉,氣味淡淡澀澀,土生土長的天然。


放大感官知覺,隨心自在。浮光掠影也好,白駒過隙也罷。腳下的路途,沒有時間,目見耳聞,意識流動,都是唯心的風景。


從玄光碼頭周邊,拾階而上,往玄光寺。


這裡曾擠滿旅行團遊客,他們從玄光碼頭下船,在導遊的指點下,沿著石階上山。玄光寺視野絕佳,可一覽日月潭美景。在湖光山色的襯托下,眾人輪番與銘刻「日月潭」字樣的石碑合影,那將是匆匆走訪景區,留待日後回憶的代表作。我曾在那樣觀光樣態的極盛期,誤闖入摩肩接踵的人群。石階上下,寺廟前後,碼頭周邊,人潮發散或聚攏,這一行人那一行人,剛下船或等著集合上船的時空,到處都是高分貝人潮湧動的繁盛熱絡。


這兩年,受到全球新冠疫情影響,國外團客少了,遊人多是自行開車,三兩成群走逛的小家庭。眼前的氣息,像是剛從夢裡醒來,有著朦朧而初始的清新。


沿著石階緩步上山。因為周遭不那麼嘈鬧喧譁的氛圍,而有自在朝山的餘裕。



▲情境圖(攝影│che YU/Pexels)


踏入錯置的時空──玄奘之路


玄光寺邊,有一石階步道蜿蜒上山,林蔭蓊鬱遮蔽,名為青龍山步道。


從玄光寺視野開闊明媚的潭水景致轉個身,隨即進入一個錯置的時空,滿眼綠靜幽深的山景襯底,視線所及的遠方,樹影掩映間的石階高處彼端,指標寫著:通往玄奘寺。


要往玄奘寺,環潭公路便捷。遊人看到層層石階大都卻步了。或許正因少有遊人行走之故,山林樹影地衣披覆,綠的感覺是一種深沉的靜。


從玄光寺到玄奘寺,這條青龍山步道,又名玄奘之路。


這名稱引發我的綺想,玄奘大師西天取經,歷經迢迢漫漫艱辛險惡之路,凡俗如我這樣的旅人,如何仿效其精神,走上這條取經之路呢?所謂的玄奘之路,僅單純標示前方山徑所向的去處,僅指出玄奘大師頂骨舍利由暫置玄光寺,最終安置於玄奘寺的一段歷史,還是對於往來旅人,有更深層廣義的象徵與啟迪?


走在綠的呼吸裡,聆聽自己的心音


遠望筆直陡上的石階,我想像著或許這條靜寂少有人跡的步道並不好走,玄奘之路、朝聖步道之名,應該連結著洪荒原始的巨木莽原,路途或許崎嶇彎繞,路形或許迫仄窄小……。


我在腦海中擴大想像路途可能遭遇的各種險峻困難,像是平日膽怯的內心,面對陌生情境的選擇,總是猶疑再三,無法明快決斷迎向挑戰。小心翼翼把自己包裹在安全範圍裡,日子規矩,如同多數人,在計劃內盤算生活的分寸,至於計劃之外的未知路線,總有著留待下次的藉口,缺少探索變化的勇氣。


然而這一次,這偶然的一瞬,內心突然湧現走看探索的渴望。


查看步道路線圖,發現路程不長,覺得應該可以走看看。先前走過日月潭周邊幾條環潭步道,對步道設施、規劃與維護,印象很好。日月潭適合走路,但是或許限於行程安排、時間考量,到日月潭登山健行的遊人不多。


走上玄奘之路,走入綠的呼吸裡。山門、沙彌、經書等雕塑造景,呼應來處與歸途的朝聖意象。青龍山,地理風水上蘊含神祕龍脈的靈氣,青龍山步道,在環潭步道系統中,更有「明潭四秀」的美譽。


行走其間,我不知道這種極為舒暢的呼吸,極為舒坦的視野,極為放鬆的心情,是否跟靈氣有關,但這步道是真的好走,走起來舒服。空氣中沁著一絲絲日光不到的清涼,那種來自樹梢葉脈的清涼,貫串著深綠淺綠交疊透映的微光,因而有一種明朗的色溫。不陰森不涼冷不暗沉,那是光合作用的綠。熨貼身心的清新。


走在綠的呼吸裡,聆聽自己的心音。一路上沒有遇到其他人。路在腳下,動心起念走向他方,純然是我與我的追尋,是自我釐清的過程,也是自我完成的渴望。


抵達玄奘寺。玄奘大師紀念館一隅,面牆臨案,有人正在抄寫心經。我輕輕走過他們,深怕驚動空氣裡的肅穆莊嚴。


或許因為進入這樣的情境氛圍,足以潛心閱讀牆壁上關於玄奘大師的巨幅略傳。看著取經路線圖上描繪的虛實路徑,理解他如何一心出發,出長安,經河西走廊,過玉門關,橫渡沙漠風暴,翻越帕米爾高原……,西行五萬里,堅定心念至天竺取經。那是一條途經一百多個古國,足跡遍布印度大小寺院,歷時十八年,堅定求法的問惑與辯疑之路。


我在古地圖前低迴佇足,腦海不斷搜索中學歷史地理課本上,可能曾出現的中亞古國地名。望著地圖上跨幅標注的漫漫長路,想著人生何其短暫,生命何其脆弱。即使處於現代,同等型態的苦行壯遊,都有危病致命的風險。


光是想像,都覺得不可思議的旅程。我不知道那是何等堅定的信仰與信念,才能如此投注一生學習與思辯的熱情,擁有不凡的勇氣與動力,面對內心的聲音,起身踏查追尋,那可能存在於他方的真理。


走出紀念館。感覺胸口暖熱,心情還迴盪在一種莫名感動的情緒裡。


玄奘寺觀景平台,視線極為開闊,日月潭、青龍山,一逕環抱的山景水色,盡收眼底。我想著走入玄奘之路獲得的啟示。路總是在前方。邁開腳步,總有意料之外的好風景。



▲日月潭(攝影│沈維君)



(本文摘自《親愛與星散》,有鹿文化出版)
看更多關於親愛與星散的故事|http://go.beyond2.to/4kcjgb

作者簡介|

賴鈺婷
臺灣臺中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畢業。二○○四年以〈來去蚵鄉〉獲時報文學鄉鎮書寫獎,確立獨特的城鄉散文書寫風格。二○一一年以「臺灣鎮鎮走」專欄,榮獲行政院第三十五屆金鼎獎「最佳專欄寫作獎」。二○○九年獲編寫入《新修霧峰鄉志》、二○一五年獲編寫入《臺中文學史》、二○二一年以《彼岸花》入選「二十一世紀上升星座:一九七○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


作品選入《康軒國語6》國小課本《THE TAIPEI CHINESE PEN》《青少年作家作品集:中英對照台灣文學選集》等。著有散文集《彼岸花》《小地方》《遠走的想像》《老童年》。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