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開啟前:厭世代不厭世,只是無奈
「青春該是無限美好,為何我TMD看不到?」第一本寫給臺灣大學生的心理照顧指南
▲攝影 Monstera/Pexels
OPEN:開啟諮商的大門,蜂擁而上的懷疑人生
你好!我是你的心理師,謝謝你給我陪伴你的機會。首先能否告訴我,你來諮商的理由呢?
「老師,你可以告訴我,我到底怎麼了嗎?」
「你到底怎麼了?什麼意思?」
「為什麼,我就是快樂不起來?」
坐在我面前的學生,哲雄,帥氣臉孔、身材高挑,頂著令人稱羨的頂尖大學學歷,來自溫暖接納、愛不匱乏的家庭,畢業於明星高中,卻愁容滿面地告訴我,「他快樂不起來」?
「大學生活很順利,但我就是有種快樂不起來的感覺。該完成的作業、考試、社團……我都會按時完成,但依然感到無力。心裡總浮出一個聲音:我就一直這樣順順地過下去,然後呢?」
哲雄講著講著,我不禁出神,看見他像是遊戲裡的主角,一路上過關斬將,一階階慢慢達成任務。小學畢業前,認真念書;到了國中,持續專心準備升學考試;到了高中,接著拚大學。但來到了大學這一關,他卻停滯了,因為他開始對人生產生懷疑,說到底……
「人生應該是長這樣的嗎?」
當然,若持續這樣往下走,努力維持成績,順利畢業後工作,或者念研究所,按照社會的期待結婚、生子,都是旁人看似圓滿完整的結果。但你是否也跟哲雄一樣感到徬徨疑惑?並且不免開始思考,自己到底是為了什麼在生活?又是為了誰而活著?
▲攝影 Leah Kelley/Pexels
哲雄的困境其實一點也不罕見,多年來在我的諮商室裡來來去去的學生們,表面上晤談的理由形形色色,有的是對「求學生涯」產生懷疑,有的是對「人際交往」、「情感議題」感到困擾,也有的是到了大學後,才發現自己想鬆綁來自「原生家庭」的束縛。然而,當我們慢慢一層層往下剝開,向內心探索的時候,便會發現並沒有那麼簡單,這些表面話題和主訴困擾,其實都在反映大家對「自我存在」與「生命價值」等更深層議題的矛盾。
只是有時候,因為生活還可以維持,因為你還能吃、還能跑、還能在人群中假裝微笑,也因為還沒有遇到劇烈的事件衝擊,沒有出現真實的具體困境,就算你講出心中的疑慮,也會被當作少年維特的煩惱,只是無病呻吟。甚至,你也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好命,才會不懂自己快樂不起來的理由……
但,真的是這樣嗎?
輸送帶的人生,終點是否真的是「幸福」?
認真讀書,按部就班地接受學校師長、父母規畫好的安排,是我們文化裡推崇的主流價值。
如果你像哲雄一樣是「乖孩子」,你從不會讓人失望!而對於這樣的按部就班,你在過去不曾真正提出任何懷疑(又或者只是把懷疑放在心裡)。
因為沒有人會質疑「當個乖小孩有什麼不對」,而你或許也發現除了專心念書、不斷追求知識之外,大人們並不太會鼓勵你去探索生活中的其他事物。不管你做什麼,他們都會跟你說:「好!那個很好!但現在……去讀書!」(或者直接一點:「做那個幹嘛?快去讀書!」)
我想到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的一張圖,圖中比較了臺灣與歐美學習養成的差異。那看似令人莞爾的圖片,卻有著幾分無奈的真實藏在裡面。
自小到大,你不斷被各種說法「洗腦」,縱使除了讀書之外有想要做的事,也會被大人用各種理由哄著:「沒關係,等以後就好了!」「忍耐一下,上大學就好了!」「拚一下,等畢業賺錢就好了!」
興趣?談戀愛?玩社團?總之這類與讀書無關的事情,都等之後再說!而滿足現階段的「升學任務」,才是眼前最重要的事。(即使高中真的可以參加某些社團,或做某些志工活動,很大部分其實也是為了將來推甄大學時,能讓學習歷程檔案看起來漂亮一點而已!)
▲攝影 Stanley Morales/Pexels
人生的旅途看似逐步前行,但其實是不斷的等待和延宕。直到你一路過關斬將後,才突然驚覺:「不知道自己到底等的是什麼?」
可能你偶爾還是會聽到一些從心裡發出的微弱警訊吧?它告訴你好像不該這樣,但大部分的我們還是選擇忽略內心的疑惑,選擇順應環境且自我壓抑。
因為大家都這樣,所以你跟著做準沒錯—這就是所謂的「社會期待」。跟著社會主流走,就不會有錯,也不可以有錯!包括我自己也是在這樣的價值觀下被養育長大的。於是慢慢地,我們有了一種習慣和信念:「人生就是漫長的等待」。
本文內容出自悅知文化《你在煩惱什麼呢?:大學諮商心理師給你的陪伴之書,關於成長的疼痛與焦慮》
作者| 李家雯
看更多的成長故事|http://go.beyond2.to/3rd3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