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看不懂的英國聖誕節傳統
聖誕節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好比臺灣的春節,不但是全家人團聚的時刻,還有各種有趣的習俗。
▲攝影 Mat Kedzia/Pexels
外國人看不懂的英國聖誕節傳統
臺灣有春節、端午、中秋三大節慶,英國也有復活節、萬聖節、聖誕節這三個重要節日,尤其聖誕節在英國人心中的地位好比臺灣的春節,不但是全家人團聚的時刻,還有各種有趣的習俗。
以下介紹十二個英國人習以為常、外國人卻看不懂的聖誕節傳統與其背後淵源。
一、聖誕樹的啟用時機
雖然法律沒有明文規定,但大部分英國人都默認聖誕節的所有準備一律從十二月一日正式起跑。把聖誕樹立起來、布置房子外面的聖誕燈飾、商家展開折扣大戰、人們著手採買禮物等,最好不要在這個日期以前做,否則可能被英國人大驚小怪酸兩句:「幹嘛這麼猴急?太閒了沒事做嗎?」
我想這樣的約定俗成應該和過節的焦慮感有關,畢竟在英國過聖誕節是大事,準備起來就像臺灣人辦年貨一樣勞民傷財,如果還沒十二月,最好不要提醒英國人這件讓他們倍感壓力的事。
▲攝影 讀者太太Mrs Reader /一顆真正的聖誕樹對英國人來說是最能營造聖誕氣氛的擺飾
二、「真的」聖誕樹
大部分的臺灣人應該從未想過買一棵「真的」聖誕樹,畢竟臺灣位於亞熱帶,先天上不可能長出聖誕樹,但在英國,大部分英國人都覺得真正的樹比較能帶來聖誕氣氛,不只因為真樹會散發天然的松樹味或杉樹味,讓家裡充滿樹味,全家一起去種樹的農場挑選一棵自己喜愛的聖誕樹帶回家,更是揭開聖誕季序幕的重要家庭活動。
尤其是富裕的英國中產階級家庭,每年過節一定會花個幾百英鎊買棵高達一百八十公分以上的高加索冷杉(Nordman Fir)放在客廳,聖誕樹終歸是堆放禮物的地方,不夠高、不夠大的話,除了不夠氣派,也藏不了多少禮物,「實用性」大大打折。花上萬元臺幣買一棵大概只能用一個月的樹聽起來不但很浪費,也被質疑每年用完即丟的真樹真的比塑膠樹更環保嗎?這些問題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沒有標準答案,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在大部分英國人眼中,完美的聖誕節慶氣氛絕對無價。
三、穿上醜醜的「聖誕毛衣」(Christmas jumper)
聖誕毛衣的圖案通常充滿了童趣,並以經典的麋鹿圖樣和聖誕布丁為大宗,絕對稱不上時尚。然而,穿醜毛衣的風潮近年在好萊塢明星加持之下,變成歐美聖誕節的 must-do 之一,不管是公司行號或學校機構經常跟風湊熱鬧,呼籲員工或學生在十二月某一天全體一起穿醜醜,參與者再每人捐款一英鎊,將錢獻給慈善機構,達到結合聯誼與公益的目的。
之所以選用「扮醜」的搞笑方式來做善事,完美呼應了英國人的兩大特性「幽默」和「低調」──他們就算要打扮,也不願讓人有自我感覺良好的印象,乾脆穿上醜醜的毛衣,用搞笑的方式幽自己一默。
由於聖誕毛衣近幾年實在太受歡迎,各大品牌紛紛推陳出新,設計各種創意十足的款式。幾年前某位英國同事就穿了件上有鈴鐺的聖誕毛衣,導致他一邊走路一邊叮噹作響,很有聖誕氣氛;另一位同事的聖誕毛衣更猛,上面有會發光的燈泡,讓他整個人就是一棵「行走的聖誕樹」,非常幽默。
▲攝影 讀者太太Mrs Reader /英國同事身上的聖誕毛衣竟然有鈴鐺!
四、「聖誕老爹」(Father Christmas)
受到美國文化席捲全球的影響,在全世界大部分國家都被稱作「聖誕老人」(Santa Claus)的聖誕老公公,其實在英國還有個「聖誕老爹」(Father Christmas)的綽號。
根據歷史考據,這和英國從十九世紀維多利亞時期,甚至更早就流傳下來的傳統有關。當時的聖誕節並不是「聖誕老人送禮物給小朋友」,而是由「聖誕老爹」帶來「祝福」、「盛宴」與「節慶」。二十世紀由於美國版的聖誕老人故事打中全世界無數小朋友的心,形象無比鮮明,英國的「聖誕老爹」也被視為同一個象徵。
五、讓人傾家蕩產的「聖誕大血拚」(Christmas shopping)
對英國人來說,聖誕大血拚絕對是一年中最重要的大事,沒有之一!認真程度除了和臺灣人辦年貨有得拚,血拚內容也不僅止於食物,而是給全家人的聖誕禮物。
我有好幾個英國朋友整個十二月的生活重心就是聖誕大血拚,除了周末上街人擠人進行大採購,平日也守在電腦網購。二○二○年英國由於疫情嚴重,大血拚戰場整個移到網上,英國各大廠商早在聖誕節前三個月就在網站上推出聖誕禮物,並呼籲大眾提前進行線上購物,千萬不要拖到太晚,畢竟依照疫情當時在英國擴散的程度,工廠可能會面臨人力不足的處境,生產線無法像以往那樣高效率。
由此可見,英國人似乎是把一整年的消費戰鬥力都集中在聖誕節,難怪每年一月都是英國經濟統計中內需消費最蕭條的,大家都在十二月時把錢花光了!
六、拆禮物的時間
不同國家對於聖誕禮物應該何時被拆開有不同的傳統,在英國,打開聖誕禮物的時間一定要是十二月二十五日的聖誕節當天早上,全家大小集合在一起拆禮物,非常嚴格。
對小朋友來說,聖誕禮物是聖誕老人前一晚從煙囪偷偷潛入家裡所留下來的,所以聖誕夜那天通常都會特別早上床睡覺,為的就是不打擾聖誕老人送禮物的行程。
另一方面,整個英國社會為了讓小朋友相信聖誕老人的存在,坊間不但流傳各種關於聖誕老人的故事(譬如聖誕老人搭乘由麋鹿所拉的雪橇從北極趕過來送禮,為了慰勞他們的辛苦,得在壁爐前準備點心,包括給聖誕老人的威士忌和甜派,以及給麋鹿的牛奶和胡蘿蔔),學校還會發起寫信給聖誕老人的活動,主要內容是禮物許願清單(最後當然是寄給家長),近年更有名為「Santa Tracker」的網站(www.noradsanta.org/),讓小朋友可以即時追蹤聖誕老人的聖誕夜動態。
▲攝影 Lucie Liz/Pexels
七、公司聖誕派對
臺灣雇主用一年一度的尾牙慰勞員工整年的辛苦,聖誕派對則是英國老闆對員工表達感謝之情的時刻。雖然沒人規定公司的聖誕派對規模,一般來說私人企業的手筆要比公家單位大很多,畢竟英國的公家單位包括學校在內,基本上都是使用納稅人的錢在運作,太鋪張會有浪費的嫌疑。
私人公司沒有這方面顧忌,據說辦聖誕趴的開銷還能用來抵稅,砸錢辦一場好好寵愛員工的聖誕派對因此成了許多私人企業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動,沒有之一!
以我們公司為例,幾乎每年上半年就一定會預訂好場地,畢竟好餐廳或飯店十二月幾乎天天爆滿,不提早訂位絕對只能撿別人挑剩的。一般基本的聖誕派對會提供一頓包括前菜、主食與甜點的聖誕大餐,我們公司則走浮誇路線,除了吃飯,還會包下整個酒吧讓員工無限暢飲,一路喝到午夜十二點吧檯收工再結算總額。聽說連續好幾年光是酒水部分的帳單就高達四千多英鎊,折合臺幣約十六萬元,對於一間三十多人的中小企業來說算是非常驚人的消費力。
不僅如此,我們公司秉持「送佛送到西」的態度,為了讓大家盡情暢飲,不用擔心喝多了還要煩惱怎麼回家,也一起包下了飯店房間,讓大家開完趴直接回房間睡,一人一間房免 share,直接把聖誕派對升級成兩天一夜、含晚餐和隔天早午餐的「聖誕豪華周末」!
當然,老闆這麼寵員工,目的是凝聚大家的向心力,希望每位員工在新的一年繼續為公司賣命。事實也證明老闆真的很有膽識,砸錢在聖誕派對上果然大大降低了人事流動率,包括我在內,大部分員工都有超過六年的資歷,最資深的同事甚至服務超過三十年!一擲千金的聖誕派對投資報酬率其實很高。
▲攝影 Oleg Magni/Pexels
八、沒有肉的「絞肉派」(mince pie)
直到現在我對於絞肉派這樣東西還是很無言。
掛羊頭賣狗肉,餡料明明是各式水果乾卻叫「絞肉派」(mince 用在食物上通常指絞肉、碎肉,如 mince beef),讓人不禁想問肉到底在哪裡?最接近意思的中文翻譯應該是「百果餡派」比較恰當。
絞肉派在十一世紀剛出現時,餡料裡其實真的有肉,主要是羊肉、牛肉或豬肉,有時甚至是兔肉,其他原料還包括板油、果肉、香料等,目的是讓肉能長久保存,不易腐敗。至於為何剛出道時名副其實的絞肉派,隨著時間的遷移演變成使用純果肉為餡料的甜餡餅,英國人為什麼要改變配方,讓它從有肉變成沒肉,我查了很多史料都找不到任何解釋,只能猜測大概是英國人終於厭倦了用水果入味的「甜甜絞肉」,所以直接把它改良成「無肉版」。
而絞肉派之所以會和聖誕節掛鉤,主要原因是它的誕生和基督教有非常直接的淵源。相傳在中世紀第一個被做出來的絞肉派是橢圓形的,而不是現代版的圓形,為的就是象徵剛出生的嬰兒耶穌在襁褓中的樣子。發展到喬治亞時期,絞肉派正式成為聖誕節代表物之一,從此有著其他甜點無法撼動的「聖誕一哥」地位。
雖然絞肉派在英國幾乎是聖誕節甜點的代言人,但以臺灣人的口味來說,它真的一點也不好吃,除了內餡太甜,皮也太厚,卻是大部分英國人心中最愛的聖誕必吃點心。
在英國民間習俗中,十二月二十四日的聖誕夜要在壁爐前留一個絞肉派和一杯白蘭地,做為給前來送禮的聖誕老人的犒賞,同時還要準備一根給馴鹿的胡蘿蔔。我個人頗同情聖誕老人,千里迢迢而來,竟然只得到絞肉派這種難以下咽又沒有飽足感的食物,英國人呀,難道這就是你們的待客之道!
九、不一定是火雞的聖誕大餐
豐盛的聖誕大餐是英國人過聖誕的高潮,就像臺灣人吃年夜飯那樣,絕對是節慶中最重要的重頭戲。與美國人和其他歐洲人不同,英國聖誕大餐的主食不一定是火雞,烤牛肉、羊肉和火腿都很常見,如果是火雞就一定會配小紅莓果醬,因為他們覺得火雞肉和酸酸的小紅莓超搭。
配菜通常是馬鈴薯、胡蘿蔔,以及英國獨有的 parsnip 和球芽甘藍。前者長得像蘿蔔但有種很特殊的味道,後者長得像很小的甘藍菜,口感略帶苦味。英國人永遠對這兩樣「英國限定」蔬菜十分驕傲,但 again,外國人不一定吃得慣。
▲攝影 讀者太太Mrs Reader /讀者自製的聖誕拉炮,內有高品質的驚喜小禮物
十、聖誕拉炮(Christmas crackers)和聖誕皇冠
英國人 Tom Smith 一八四七年發明的聖誕拉炮如今儼然成為最經典的英國聖誕餐桌擺飾,而且絕對是英國限定,別的國家肯定買不到!
要打開聖誕拉炮需要兩個人各自從拉炮的兩端施力,拉炮被拉開時會發出「碰」一聲,還會有淡淡的火藥味,因為算是一種迷你鞭炮。把拉炮裡面的紙皇冠戴在頭上用餐,無疑是英國聖誕餐桌上最獨特的景象。最妙的是,英國人堅持那不是皇冠而是帽子──明明就是皇冠的形狀,而且誰的帽子是中空的啦!
除了「帽子」,拉炮裡還會附一則類似腦筋急轉彎的冷笑話,內容通常和聖誕節有關,但往往真的非常難笑,連英國人都公認拉炮裡附贈的笑話絕對是冷到極點。說也奇怪,每個人在這一天都會認真讀完笑話,然後比較誰的笑話比較冷,我想這大概也是一種另類的英式幽默吧!
▲攝影 讀者太太Mrs Reader /吃聖誕丁之前必須淋上白蘭地再點火,為聖誕大餐營造一個戲劇化句點
十一、不是布丁的「聖誕布丁」(Christmas pudding)
傳統上英國人吃完聖誕大餐後,一定要吃熱量高達一千四百大卡的聖誕布丁,雖然它黑黑圓圓的外表一點也不像布丁,事實上也不是布丁,而是甜到不行的水果乾蛋糕。
吃聖誕布丁之前必須淋上白蘭地再點火,為聖誕大餐營造一個戲劇化句點。至於明明是蛋糕為何要叫布丁?那是因為在英國,「pudding」指的其實是飯後甜點,是「dessert」以外的另一種說法。
十二、聖誕擺飾何時撤?
相較於聖誕飾品的「公認啟用時機」,英國人對於聖誕飾品該何時撤下似乎有更嚴格的「公認規定」。原則上,很多英國人相信必須在一月六日前將所有的聖誕裝飾收起來,否則會帶來厄運。這個迷信來自宗教典故「The 12 Days of Christmas」,從聖誕節十二月二十五日起往後算十二天正好是一月六日,也是傳統上聖誕節慶結束的日子。
上述有點奇怪卻又有趣的英國聖誕習俗與風情讓你大開眼界嗎?有機會在十二月來趟英國,親眼印證並實地感受一下吧!
本文內容出自時報出版《大不列顛小怪癖: 讀者太太的英國文化驚奇點評》
作者|讀者太太 Mrs Reader
看更多療癒練習|http://go.beyond2.to/3y3a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