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11
22FRI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為什麼都沒有人懂我?

我們渴望每一個交流對象都能考量我們的觀點和感受,那麼,為什麼自己沒辦法同樣如此地對待別人?

賈斯汀.巴瑞索(Justin Bariso)

2021-07-02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攝影:Alex Green/Pexels

阻礙同理的路障

 

我們渴望每一個交流對象都能考量我們的觀點和感受,那麼,為什麼自己沒辦法同樣如此地對待別人?其一,要理解對方如何感受以及為何會有這種感受,需要花費時間與精力。而且,坦白說,我們也不願意把這類資源花在太多人身上。但是,即便當我們有動機去展現同理時(事實上,甚至連我們自認為自己在展現同理時也一樣),我們自以為看得很清楚了,事實上卻不然。

組織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在暢銷書《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Give and Take)引用了一項實驗,主持人是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心理學家羅倫.諾德葛倫(Loran Nordgren);實驗中的受試者要預測坐在冰冷的房間裡五個小時有多痛苦。第一群人做預測時把一隻手伸進溫水桶,第二群人則伸進冰水桶。

你可能猜到了,伸進冰水桶的人應該會感受到較大的痛苦。

但,還有第三群,他們把一隻手浸在冰水桶裡,再把手拿出來,等十分鐘之後再預測坐在冰冷的房間裡到底有多痛苦。

結果呢?他們的預測和溫水組的一樣。

第三組人十分鐘前才體驗過冰水,一等到他們不再接觸到這麼強烈的痛苦時,卻已經不記得了。心理學家形容它為同理落差(empathy gap)或觀點落差(perspective gap)。「當我們在心理上或生理上不再經歷強烈狀態時,」格蘭特指出,「就會大幅低估自己所經歷的遭遇。」



攝影:Alex Green/Pexels


觀點落差解釋了為何醫師老是錯估病患的疼痛程度,以及我們為何這麼難和配偶或家人易地而處。人多半會因為當下所處的狀態而誤判自身的行為與偏好。而且,儘管我們自己也經歷過和對方(亦即你想同理的對象)類似的經驗,我們記憶中仍會判斷實際情況沒那麼嚴重。

心理學家兼行為經濟學家喬治.羅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多年來研究這類認知落差。他指出認知落差造成的另一種影響:我們誇大了自身的意志力。「在處理自己的問題時,我們短視、衝動而且會做出荒謬的犧牲以求化解,」羅文斯坦在一次專訪中提到,「但是,當我們看到別人屈服在麻煩之下時,我們會心想:『太可悲了。』」

多年前我曾經親身體驗到這一點。

我太太有一個長年的習慣總是能惹毛我:她會把廚房垃圾桶裡用過的垃圾袋拿起來, 但沒有換上新的。當我拿著滿手垃圾到垃圾桶邊發現裡面沒有垃圾袋,此時我絕對會火大。我懇求再懇求,拜託再拜託,但沒有用。她永遠都有藉口:因為孩子而分了心,或者急急忙忙要出門。

我私底下會想,她難道不在乎我這個卑微的要求?我的感覺對她來說難道不重要嗎? 我不懂。

有一天,我忽然想通了。

我吃完晚飯後不會把餐盤收進廚房,這一點她也同樣難以忍受。多年來,她要求過我無數次,要我吃完飯馬上把餐盤收進廚房,這樣我就不會忘了。我通常的反應是信誓旦旦,說我「等一下」一定會收。

有天傍晚,我在晚飯後經過飯廳餐桌,桌上乾乾淨淨,唯留下一個孤零零的髒餐盤。這一刻讓我很震驚:原來我和我太太一樣,都會犯錯。

我為自己把髒餐盤留在桌上的習慣道歉,並保證一定會改進。我把這件事當成第一要務,而我太太也注意到了,她跟著改掉她的壞習慣:沒錯,她開始記得換上新的垃圾袋了。

你可能覺得這個範例很瑣碎,但是其中的寓意不僅涉及幾件家務而已。

學著找到認知落差很重要,因為無論是在家裡或職場上,只要缺少同理,關係必然會惡化。雙方都會想:世界上哪有人會這麼想或這麼做?他們會執著於對方的失誤,而不是想辦法感同身受。結果是心理上與情緒上都僵持不下,每個人都堅持己見,所有問題都解決不了,每一個方案看起來都辦不到。



攝影:Alex Green/Pexels

然而,先踏出第一步展現同理,就可以不再陷入惡性循環。

當一個人覺得被理解,就比較可能投桃報李,付出心力去嘗試理解對方。長期下來,這樣的交流會培養出信任,雙方都有動機在面對對方時往好處想,原諒對方犯下的小失誤。

 

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請回答這個問題:我要如何從對方的眼光去看事情?

要做到這一點,你必須努力提升敏感度,認知到自身的偏見和有限的觀點。你可以善用自身舊有的經驗,但必須更進一步。


TRY THIS|

下一次當你很難從別人的觀點看事情時,請努力記住以下這幾點:

・你並不知道事情的全貌。任何時候,一個人都要面對很多你所不知的因素。
・你對於情境的想法與感覺可能會隨著時間而變化,受到不同的要素影響,包括你當下的心情。
・在情緒壓力之下,你的行事作風可能會和你所想的不一樣。

記住這幾點,會影響你對他人的看法,從而影響到你如何和他們交流。我們每個人時不時都要經歷某些掙扎,你終會理解對方,只是時間早晚而已。

本文內容出自時報出版《可以柔軟,不代表你必須一再退讓:讓情緒成為你的後盾,不再委屈自己的EQ練習》

 

作者|賈斯汀.巴瑞索

上市日期|2020/04/07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