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返鄉的年貨──一些讀物與食物
我所有關於過年的記憶,都是充滿光的:煙火、鞭炮、仙女棒、守歲時的燈火。但最讓我懷念的光,仍是媽媽準備年夜飯鑊氣十足的火力……。
每年的12月起,生活因一些儀式感,有了日子往前推進的提醒:市面上流行的聖誕倒數月曆、各種友人的歲末聚會,每每讓人以豐饒的物質享受迎接新年。掛上新的月曆,正式宣告2023正式啟動。跨年後、期待農曆年來臨前的日子,是段對我而言極其關鍵的時間,除了收束整年的生活,總能在此際對焦下一年該怎麼過。
農曆年前的「寬限期」
去年底跨年聚會時,友人突然在席間要大家分享新年新希望,但我的2022好多未竟之事,彷彿還沒結束,對於新希望,一時語塞。另一朋友不假思索地說,希望今年可以完成10件以前未曾做過的事情,包括學習一項新的運動、新的語言,到未曾到過的地方旅行。對我而言,新年到農曆新年之間,還來不及規劃這麼多,反而是完成去年未完成事物的絕佳時機。
腦海閃過各式各樣的未竟之事。譬如,新冠肺炎疫情三級警戒之際,待在家的時間大增,曾買了八只瑪德蓮蛋糕的烤模,卻從未真正動手做過一次蛋糕;書架上大約還有十來本今年購入,卻未讀完的書;以及,手機、電腦已快滿溢的容量,存放著還沒整理好的全年照片。似乎首先要把這些事情都完成後,才能夠好好展開下一年。
▲開始打包返鄉的物品之際,覺得已經準備迎接好兔年之始。(攝影│Nykitana)
返鄉讀物
今年預計要帶回家讀書的兩本書是:Every Day: A Companion Guide To The Practice,以及詩集《他還年輕》。兩本都各是隨手翻開一頁,就太適合現下心情的讀物。
前者是2019年出差,在柏林知名的獨立書店「Do you read me?!」購入的在地出版社療癒書籍,雖然是我鮮少購入的類型,但它提供了100種抗焦慮的方法,以說故事的形式,給予現代人(如我)心靈上的幫助。
譬如一翻開就看到其中一個抗焦慮的方式:Go To Bed Early。「早睡」是我幾乎每年新年都默默許下的願望,但總是無法實踐,書中這麼描述著:「早睡可以防止一個人在深夜獨自思考,並提高隔天快樂醒來的可能。」是份語重心長的提醒;誠實、不加以判斷文字勉勵著,讀來有種可靠朋友給予建議的感受,也讓我覺得,今年可以再試著努力看看。
▲準備新年閱讀的書籍Every Day: A Companion Guide To The Practice,關於100件可以舒緩焦慮的小事,是開啟新年的練習。(攝影│Nykitana)
《他還年輕》則是詩人吳晟的第五本詩集,52首全新詩作,圍繞在臺灣這塊土地。吳晟老師今年78歲,但這本書出自有著時髦的封面,泥土的大地色系,帶綠的灰色質地,扎扎實實的一本詩集,呼應書名《他還年輕》。
雖然裡頭不少篇章藏著生命與死亡、環境等吳晟長期關注的議題,偶爾讀來讓人有些激動,也有點嚴肅,卻能感受到詩人對土地全心全意的愛。尤其喜歡詩集當中的2018年書寫的,多篇關於臺灣原生種的詩作,是詩人對於臺灣原生種植物的各種告白。其中一篇〈土肉桂〉:
「我喜歡藏身在
糕餅、麵包、咖啡或酒類當中
我也喜歡進入廚房
釋放愉悅的肉桂香
樹葉、樹枝、樹皮、樹幹、樹根
都蘊含珍貴的精華……
我是臺灣特有種
就是土,才更有價值。」
這幾天假期才用了土肉桂煮紅酒、香料奶茶,讀來特別有感,喝著這些美妙飲品的同時,這些文字召喚著我,關注身邊土地之美。其中還有好幾首關於晚年的詩作,藏著滿滿洋蔥,讀著的時候,最適合一邊服用詩人兒子吳志寧哼唱的歌曲〈全心全意地愛你〉。一邊讀著,同時期望今年能好好多記住幾個臺灣原生種植物之名。
▲準備新年閱讀的書籍之二《他還年輕》。(攝影│Nykitana)
返鄉食物
過年從來不可或缺的是充滿年味的返鄉食物。雖然年味最盛的往往是長輩還健在、晚輩們還沒有因為工作或學業離開臺灣生活的過年。但大掃除完,準備好春聯、拜拜要用的各種食物:麻粩、發糕、年糕、生仁,寸棗……等等,就可以過年了。
我所有關於過年的記憶,都是充滿光的:煙火、鞭炮、仙女棒、守歲時的燈火。但最讓我懷念的光,仍是媽媽準備年夜飯鑊氣十足的火力。自從媽媽病後,再沒機會吃她煮的年夜飯,總想著好好復刻她的手藝,我猜想,餐桌也許只要擁有紅燒獅子頭、滷牛腱、鮑魚沙拉、炒米粉、魷魚螺肉蒜、烏魚子、冬筍湯這些菜色,就是媽媽的年夜飯。決定今年,帶著鮑魚、烏魚子返鄉,並且到市場媽媽常買的豬肉攤買肉,學著怎麼做一鍋紅燒獅子頭……。
寫著寫著,就一邊開始打包回家的行李了,不能忘記的還有:美麗的紅包袋、漂亮的年節卡牌,以及提前訂好的伴手禮。
▲準備好復刻關於媽媽年夜飯餐桌的滋味。(攝影│Nykita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