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11
22FRI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專業與理想之間

活到六十多歲,我認為能通暢的吐納一口氣,心神的每一根神經,沒有一點壓抑閉塞的感覺,那就是「成功」的自己!

呂欽文

2022-11-15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用「專業」來成就「理想」

 

「有理想而沒有專業,理想將只是個口號;有專業而沒有理想,專業將變得蒼白。」

 

大學時,從一位教藝術史的老師口中,聽到這樣的一句話。這句話影響我深遠,成了我至今的座右銘。

 

那是一個動盪的年代,舊的體制逐漸崩解,新的思潮蜂擁而至。反威權、反帝國、社會主義、左派、勞工運動、民主運動、鄉土文學運動……一波又一波的社會脈動,映照著社會底層流串著的一股又一股的氣焰,像火山爆發前夕,正在尋找缺口。

 

我那時剛進建築系。工程與藝術結合,理性與感性兼具,這是我的理想科系。然而,我卻在建築以外發現了更寬廣的世界:「人」與「社會」!形而下的建築,似乎滿足不了形而上的所謂「公平」與「正義」聖潔的光輝渴望。我投入礦區、為校刊撰稿;我跑到基隆暖暖,為左派陣營的候選人助選。時間與力氣,花在心靈世界的追尋,我的課業,當然受了影響。

▲1966年為校刊採訪金山礦區(提供│呂欽文)

▲1970年為勞動黨黨慶話布景(提供│呂欽文)

 

有一次,一陣激情過後,這位老師語重心長的道出了那樣的一句話!

 

當時不以為意。但隨著世事的變化,看過潮來潮去般變動的社會事件,開始會思考自己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自己真能做點什麼的時候,老師講的那句話的意涵,變得越來越清晰與真實。

 

我不會放棄我對社會的關心,不會放棄為需要的人做點什麼的心──那已經成為年輕的我的存在意義,或者說,是「理想」吧!我也不會放棄建築,那個我選定的「專業」。想要兩者兼具,於是乎,自然而然的,我未來該走的道路,就出現了:用我的「建築」來為「社會」服務,別讓「理想」成為口號。


回首職涯,留存的不是「含金量」,而是「含情量」

 

我的畢業設計,選了「漁村」做為題目。乍看會讓人以為這是受「工農兵」思想的影響。但實際上,我是真為漁村的鄰里相互扶持、生死與共的關係所感動,想要掌握漁村充滿人性的精神向度,在這個基礎上,為他們設計一個新的聚落。我的另一個同學,不知是否受我影響,拿「農村」做為設計題目;在當年現代主義風潮下,我們兩組人馬成為異類。

 

離開學校後,一起激情過的同時代的朋友,各自走向不同的道路。有的往政治大步邁進,助選、參選、為弱勢族群走上街頭;但更多的,是步上社會的「常軌」,做公務員、做生意、教書……結婚生子、安居樂業。

 

對於像我這樣一個建築專業者來說,等在前面的,更是分岐多樣的道路。坦白說,「建築」是屬於「權貴」的事業,建築專業者只是「權貴」請來為他完成事業目的的傭兵。為了生存與發展,建築專業者必須靠「權貴」近一點,多聽「權貴」的話。建築為誰服務?當然是為「權貴」服務──這是建築的康莊大道。

 

當然,建築還是有許多「旁門左道」,你可以選擇為需要而無能力的人改善他們的環境、為弱勢服務的道路。差別是在於──「林中小徑分岔,而我選擇人跡較少的一邊,從此境遇大不相同。」

 

是自己的吸引力不夠、沒法贏得「權貴」的青睞,還是自己的內裡,根本無法表現出可以「權貴」親和的行為舉止,回頭看三十多年來的執業途徑,驚訝自己竟然沒能與任何企業家、大地主發生「黃金交叉」。名片簿裡留存的,竟都是校長啊、主任啊、NGO理事長啊、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啊……之類的,含金量實在低得可憐。然而,三十年來,每每想到與校長主任為小朋友規劃校園環境的溫馨畫面、每每想到與社區居民共同草擬鄰里公園的尊榮感、每每想到在原住民部落被逼著喝下米酒以表兄弟情誼的非常關係,從心裡到嘴邊,都讓我掛著滿滿的微笑。這些名片背後所代表的,其實不是含「金」量,而是含「情」量。

▲2008年三峽籠埔國小之生態池(提供│呂欽文)

▲2008年三峽籠埔國小之迴廊生態池(提供│呂欽文)

▲2008年三峽籠埔國小設計(提供│呂欽文)

▲2022年台北雙永國小設計(提供│呂欽文)


為自己找到的「成功」標準

 

我不會是在報紙的售屋廣告上打上「大師」的建築師,我也沒能坐擁陽明山的高級別墅,但問我喜不喜歡自己走過的道路,我會肯定的說,喜歡!這聽起來好像有點自我感覺良好,甚至可以懷疑我,是不是有點「阿Q」!

 

但如果知道我為自己找到的「成功」標準,應該會知道我說的「喜歡」的意思。活到六十多歲,我認為能通暢的吐納一口氣,心神的每一根神經,沒有一點壓抑閉塞的感覺,那就是「成功」的自己!要能夠沒有一點壓抑閉塞,那就是做到了自己!要做自己,當然就是沒有委曲求全,而且做了自己想做的!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還抱持著「以專業實踐理想」的信念。我不敢說我做到了多少,至少我在許多公共工程拮据的條件下,發揮我的專業技術,克服了困難,完成了工作。我不敢說當年經世濟民的理想現在還剩多少,但至少只要有機會我一定會投入行動,盡我所能為需要的族群提供專業能量,即使最終的結果每每讓我傷痕累累。我也不敢說社會的公平正義因為我而改變了多少,至少我願意發聲,勇於為專業上或者是社會上的偏頗現象提出異言。我認為我認真地做了自己,而且很感激命運的安排能讓我有機會做自己。

 

當然,「成功」有每個人不同的定義,取決於他對生命、對存在的看法。「成功」的定義,也可能因時因地而異。就像賺了一百萬,會想要賺另外的一百萬。在我來說,「成功」的終極目的,是讓自己活得喜悅;當不斷堆高的成功的標準已經失去了追求的目的時,其實已經進入了迷失的狀態。不忘初衷,保持清醒,是我常對自己說的話。每晚走大安公園經過觀音菩薩像前,我總會低頭而過。低頭是在試著反觀自己的內心,今天是否偏離了?

 

這不是心靈雞湯,只是自己的一點成長紀錄。心靈雞湯,只能自己調出適合自己的成分。





▲2022年溪州阿美族部落(提供│呂欽文)

 

Q &A

Q:最喜歡的座右銘或格言是什麼?

A:「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

Q:遇到困境或疲倦、消沉時,會怎麼做?

A:一、讓自己清醒;二、記錄紛飛的思緒;三、整理與計畫。

Q:有沒有什麼幸運物,或是有特殊意義的東西,可以帶來幸運或力量?

A: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也因此不會寄望或借助其他的事物。

 

 

作者簡介│

建築師/呂欽文建築師事務所主持人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兼任教授

中華民國第15屆傑出建築師

建築改革社第4屆社長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