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互動──旅行動人之處
他們注視著我,祝福我一路順風,而我向他們道謝,彷彿旅程就是從這裡開始了。
有出錯,有體諒,才是充滿人性的互動
在最後點餐的一個小時前,踏進澀谷「無印良品」的餐廳時,已經過了用餐的高峰時間,店裡客人三三兩兩,對比戶外的喧囂和擁擠,這裡顯得異常安靜。我從鬧市人潮中逃脫,此刻終於遁入一個得以放鬆節奏的世界。站在點餐的長長櫃檯前,慎重想好要點哪幾樣菜以後,我將決定告知店員。
「十穀米飯已經賣完了,現在只剩白米飯,沒問題嗎?」店員細心提醒,用一種不疾不徐的語氣。通常要吃哪一種米飯,是全部選完菜色以後,在櫃檯的最後面才會問的問題。或許擔心客人是特地要吃十穀米飯的,所以在開始夾菜以前事先告知。
我回答店員,沒有問題。在選完所有的菜以後,來到櫃檯的最後端,也就是盛飯的地方。店員看著我,維持著一貫禮貌口吻,開口又問:「請問要十穀米飯,還是白飯呢?」
我愣了一下,但是很快就回過神來。我知道店員累了。可是店員仍沒有察覺,看著我,還在等候我的回覆。最後,我只好微笑地說:「十穀米飯已經賣完囉。」
店員驚醒,兩隻眼睛忽然亮起來,反射動作似的立刻向我道歉。大概覺得自己太迷糊了,他忍不住自嘲笑了笑,又補上一句不好意思。我告訴他:「沒關係,別介意。」
▲攝影│張維中
其實有什麼關係呢?在日本這個處處講究一絲不苟的社會中,有時候我以為,所謂專業的服務態度,雖然對於顧客來說是備感尊榮的,但如果站在員工的角度而言,長年下來卻是累積著無比的精神壓力。尤其日本人普遍來說都太在意遵守規則,當然遵守規則是對的,可是許多人不擅長轉圜和換角度思考,結果往往是讓壓力崩壞了身心。因此,其實我還滿喜歡在日本遇到這種偶爾的小「凸槌」,因為那非旦無傷大雅,還令我感到安慰。畢竟人類不是機器人,是人就會出錯,那才是充滿人性的互動。
▲攝影│張維中
無人化的服務,少了人與人的接觸
疫情過後,許多商店都改成自助結帳或用掃條碼點餐,有些飯店的入退房手續也變成用機器操作,顧客和店員的面對面接觸機會愈來愈少。美其名是歷經疫情的經驗,希望能減少人員接觸更安全,但其實也是因為日本人力短缺的問題每下愈況。無人化的改變,算是替未來社會鋪路。
只不過向來大家喜歡來日本的原因之一,就是感受賓至如歸、無微不至的服務。明明沒花多少錢,但店員接待的態度就像是你買了幾十萬的禮物。自助化的改變,讓這些服務人員消失了。我的朋友來東京住宿新開的飯店,既然是新開的,就是特別強調新潮的意思,理所當然Check-in/Check-out都是自己來。如果機器介面易懂,步驟簡單,那倒也沒啥問題,偏偏很多搞得很複雜,倘若是碰上原本就對操作機器「苦手」的人,真的是很希望回到過去,站在櫃台就有親切的服務生幫你處理好一切手續。
餐廳點菜和結帳變成自己在手機上操作,或是按店內的機器完成流程,除了上菜以外,確實不需要服務生,同時也感受不到什麼服務態度了。有些餐廳甚至標榜機器人送餐呢,那麼連上菜時都見不到員工了。
有趣的是,偶爾機器會當機,或者很多時候遇到年長的客人,最後還是必須按下服務鈴叫店員出來改成人工點餐與結帳。前幾天,我到一間小咖啡廳吃午飯時,店裡「不出所料」要我掃QR條碼點餐。我按了半天(因為介面設計得不容易看),最後終於弄完按下確認鍵,可是過了一會兒,老闆卻說沒收到。我聽到差點翻白眼,只好準備再掃描重點一次。老闆見狀趕緊說:「你就直接跟我說想點什麼就好!」我其實很想告訴老闆,你這咖啡館這麼小一間,客人再多,點餐也不會到多忙碌的地步,當客人在按手機時,你也是在站在那兒沒事做呀,不如還是回到過去吧。
▲情境圖(攝影|Kindel Media/Pexels)
旅程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開始
在羽田機場搭日系航空的班機離開日本時,Check in櫃檯有了革命性的改變。現場已經沒有像以前有一排櫃檯,櫃檯後站著員工處理票務的場景。如果事前完成網上Check in的話,到了機場就是自己跟機器確認護照,自己印機票,自己印行李吊牌,最後再自己黏貼上去。現場頂多只有在入口有一名地勤人員,會再次確認需要的資料,無誤後就拉著行李(當然是自己)到託運行李的無人機器前,依照螢幕的指示,把行李放上輸送帶(有始有終,這必然也是自己),完成行李託運。
其實確實是很先進的科技,而且符合我喜歡操作機器的性格,這一切的流程讓人感到方便又省事,但前提是對機器操作熱愛又擅長的人。然而,即便如此,自認為有點孤僻的我,總在行李託運機器前面轉身離開時,仍會忍不住想起從前與日本地勤人員的互動。在幫忙我把行李託運好以後,遞回護照與機票時的那一抹微笑。他們注視著我,祝福我一路順風,而我向他們道謝,彷彿旅程就是從這裡開始了。
▲攝影│張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