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11
22FRI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美食家養成記

舌尖上的謝鹽祭.嘉義布袋200年鹽田復興

鹽本已低調隱沒,落了菜餚之後,更遂隱於無形。卻在百饌風味中,撐托彰顯食材之美。

呂立翔

2023-11-15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由天地人孵育出的鹽之風味

 

舌面上四個區域,分別能感知酸、甜、苦、鹹四種味覺。

 

舌側是酸,舌腹感受甜,接近舌根嚐苦,舌尖觸鹹。在料理、調酒、品評時,這是辨別或調控風味平衡的基礎。

 

鹽做為入口的風味先鋒,在眾多調料中,卻相對無聲低調。除非料理時誤落了過量,像打死賣鹽的。否則多數時候,是隱沒的存在,如同舞台上的聚光燈,映亮了盤餚的光影。

 

鹽源於海水,在鹽田蒸發池中,透過陽光曝晒,與海風吹拂,濃縮成鹵水,入鹵缸,再到結晶池,持續日晒風吹,直到成鹽。

 

海、土地、太陽、風、晒鹽人,全靠天地,與人工,孵育出鹽的風味之源。

謝鹽祭──謝天、謝地、謝神明,也謝老鹽工

 

嘉義布袋洲南鹽場闢建於清道光四年(西元1824年),距今近200年。2001年台灣鹽場受商貿環境與天然氣候條件限制,全面廢晒。直到2008年,布袋嘴文化協會接手洲南鹽場,展開一連串台灣鹽田復興運動。

 

每年十月舉辦的謝鹽祭,也從那年開始,延續至今已經第十六屆。

 

謝鹽祭除了除了謝天、謝地、謝神明,也感謝晒鹽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老鹽工。

 

鹽工一詞,始於1951年「三七五減租」,與1953年「耕者有其田」政策實施後,鹽民希望鹽田比照農田私有化,然當時政策仍將鹽業視為集體工業,為避免爭端,方將鹽民改稱為鹽工。

 

如同沿海漁民,搏海生存全看海天,因此敬拜媽祖祐其平安。晒鹽是否能成,也仰賴風調雨順。謝鹽祭開場重頭戲,即以布袋國中北管團鑼、鼓、嗩吶開場,後有布袋國小太鼓陣,敬謝眾神。


▲布袋國小太鼓陣敬謝眾神(攝影│呂立翔)



▲布袋國中北管團敬謝眾神(攝影│呂立翔)

現場最動容的一刻,是被譽為「布袋鹽寶」,人稱「萬掌伯」的蕭榮祥先生,在布袋鹽場主理人蔡炅樵的輕攙下,接受眾人致敬。萬掌伯生於民國29年,現已高齡84歲。三代晒鹽,在台灣鹽田廢晒之前,已經晒鹽一輩子五十年。

 

一輩子晒鹽,廢晒被迫退休之後,又在洲南鹽場重啟鹽田復興運動之際,成為鹽田整復的靈魂人物。復晒非重啟開關通電般容易,鹽田土壤淡化,基礎設施頹圮,整整花了三年,才復晒出新鹽。


▲布袋鹽寶萬掌伯蕭榮祥先生代表敬獻眾神(攝影│呂立翔)

 

在代鹽人市集,品嚐鹽的各種風味

 

海鹽凝結了當季風土,風味來自海水中的礦物質,來自藻類鹹化分解出的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肪,還有日照、溫度、溼度等氣候因素。

 

也因此,不同區域、不同時節的海鹽,都留存了當下的季旬風味印記,如同葡萄品種、產區、與年份之於紅酒。

 

在謝鹽祭的「代鹽人市集」中,除了嘉義布袋在地風味印記的海鹽,來自全臺各地的鹽品,紛紛化身風味大使,駐列於現場數十攤的食物當中。

 

以「烏金酥」馳名的在地烘焙坊「村上桃貴」,使用了在地霜鹽襯味,推出謝鹽祭限定的「烏金鹽花奶油捲」。霜鹽產自南台灣冬春交際,罕雨且柔煦日照,結晶速緩,豐納礦物質,風味平衡細雅。襯佐海味鮮香烏魚子,雅托鹹香層次更迭。


▲烏金奶油鹽花捲使用了在地霜鹽與烏魚子(攝影│呂立翔)

同樣的霜鹽,「老楊方塊酥」運用在「霜鹽奶油方塊酥」,甫獲選今年第60屆金馬獎官方指定伴手禮。咬下脆餅酥香,隨著鮮活的霜鹽粒,在齒間碾觸蹦開,豐富礦物質所蘊隱的鹹、甜、甘、酸,在口中風味百轉。

 

當天吃到一款獨特的冰品,印象深刻。運用當地鹽田魚塭邊,常見的濱水菜做成。濱水菜別名「海馬尺莧」,又名「豬母菜」。葉厚可儲水耐旱,為少數耐高鹽分的鹽生植物,於沙地有定砂護岸作用。「60冰菓所」將其做成了濱水菜冰棒,透過食物設計轉譯了這鹽田海邊的生態故事。


▲濱水菜冰棒轉譯在地生態故事(攝影│呂立翔)

「花菅製造」則以琥珀糖為題材,入臺東長濱的月桃鹽伴味金萱茶,鹿港三烤浦田竹鹽琥珀糖夾心台灣葡萄柚果肉,甚或大膽地運用萬豐醬油廠的固體醬油,入餡琥珀糖。三十多歲的年輕老闆,巧用在地物產,以新潮載體重構臺灣的風味地貌。


▲鹿港三烤浦田竹鹽琥珀糖夾心台灣葡萄柚果肉(攝影│呂立翔)

 

鹽本已低調隱沒,落了菜餚之後,更遂隱於無形。卻在百饌風味中,撐托彰顯食材之美。像是我那天在嘉義布袋謝鹽祭中,所遇到的人,所品嚐到的食物。皆看似主體,亦非主體,更多是隱沒其後,映襯他人。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