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遍路上|意義
不是什麼事情都有為什麼,不是每個故事都有啟示,都有意義。這幾句話,在某些關鍵時刻,讓我得以解開捆縛雙足的海草,重新凝聚能量與氣力,往海面陽光處游去。
走遍路,有什麼意義?
日前因應活動,辦了一場小講座,聊聊走遍路的事情。最終的提問時段,來了一個時常出現的問題:「妳是不是覺得自己的人生需要什麼轉變,所以才去走遍路?」
聽我答沒有,對方有點不可置信,又有點執拗,「那,那妳走完,應該有覺得,自己有什麼不一樣吧?遍路走那麼遠,那麼累,應該是有帶給妳什麼意義的吧?」
年輕時我曾報名參加過耕莘寫作班,當時上過的課程內容,如今早已不復記憶。唯一記得的是廖玉蕙老師在課堂上分享過一件事。她說某次與友人們聚會,席間其中一位朋友跟大家講起一個故事。朋友唱作俱佳,眾人也聽得十分興起,邊回應邊笑鬧。一陣哈哈哈哈講完後,突然有人出了聲:
「啊所以呢?這個故事是要告訴我們什麼?有什麼啟示?」
氣氛突然凍住了。所有人從原本的熱絡,一秒陷入沉思,紛紛想著這個故事到底背後藏了什麼。似乎只要能勘破個中道理,就是今次聚會的智慧代表。
廖玉蕙老師說她當下也一陣慌張。對啊,這個故事的啟示是什麼呢?沒有啟示的故事,讓人惶惶不安。好像無錨的船隻,在茫茫大海上,隨著風浪四處漂流。
課堂上的大家也沉默了。老師停了一會,說:「為什麼故事一定要有啟示呢?」
此後經年,這句話在我腦裡時時浮現:為什麼故事一定要有啟示呢?或者再多延伸一句:為什麼事物一定要有意義呢?我們是不是從小到大、都被文章最後那句「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綁死了,好像沒有賦予一個重之又重的結論,故事就無法完結。
▲遍路高知段時常走到海角盡頭(攝影|陳琡分)
重點不是意義,而是體驗
我又想起某次,身為著迷於怪力亂神的信女我本人,捧著自己的出生年月日,前去尋求占星高人,請其破解我的星盤,自天書中為我指點一二。高人給我許多金句,其中一句是:妳要學會,不是什麼事情都有為什麼。
不是什麼事情都有為什麼,不是每個故事都有啟示,都有意義。雖然稱不上座右銘,但這幾句話,的確在某些關鍵時刻,如跑馬燈刷過我的腦海,助我跳脫當下執念。讓我得以解開捆縛雙足的海草,重新凝聚能量與氣力,往海面陽光處游去。
遠行或出門旅遊對多數人都不是容易的事,我也不例外。旅遊需要錢,需要時間,需要計畫,對某些人來說,還需要勇氣。在這些因素的交相加乘之下,多數人總對旅遊抱持著一定程度的想望,尤其是長期、長程的旅遊,那肯定是生命中的大件事。以前說冒險,說勇闖;不是流浪,就是壯遊。這些充滿豪情的詞語,無不代表著有個很大的理由驅動你出門,也一定會有很大的意義跟著你回來,不然豈不是白費了嗎。
但不知為何,即使別人需要的我也需要,甚至更需要,然我始終不覺得旅遊是什麼了不起的事。與其賦予這趟旅遊會為我的人生帶來什麼扭轉(或所謂的「找到自己」)的意義,我更寧願那就是習以為常的一次踏出家門。
每每在講座時遇上類似的問題,我總說,沒有,旅行對我沒有什麼意義,對我那就像是去巷口買個雞腿便當,只是買得久了一點。出國玩是這樣,走遍路也是這樣。那就是時間到了,去做一件剛好要做的事情,而已。
就像是一個故事,它就是順著劇情起承轉合,講完就講完了,不需要啟示,也不用強加意義。重點在講述的過程裡,聽者是否跟著沉浸起伏,獲得一小段與現實抽離的時光。
▲如果季節正好,路旁會開滿火紅的彼岸花(攝影|陳琡分)
沒有為什麼,就是一步一步往前邁進
遍路環繞四國一周,四國四縣:德島、高知、愛媛、香川。初進德島時,我們這些剛上路的遍路者,都還未脫日常思維,不可免俗地會互相問詢:你為什麼來走呢?得到的答案包羅萬象:為自我沉澱、為家人祈福、為追尋異國經驗……諸多說法看似具體,實則縹緲。當我們說出/得到回應時,不免心中一陣動搖:真的是為此而來嗎?
▲路上的小點心是每日的支撐(攝影|陳琡分)
進到高知我們便不再問這個形而上的問題了。每天長距離的行走,讓我們轉而互相關心:「你的腳還好嗎?」比起哲學的叩問,腳底慘烈的水泡更是遍路者的現實。等到了愛媛,「為什麼來走」不再是詢問他人,而是隨著前進的步伐問著自己,但答案欄通常保持空白。抵達香川,這個句子最後的標點符號,從問號成了句號,擺在那兒;或者多帶一句:就是來走了,沒有為什麼。
▲有時候也是會坐個火車偷個懶(攝影|陳琡分)
我不知道這會不會讓人認為故作清高,或有多少人能夠理解。但我還是想,如果可以將旅遊視為一件平常事,它或許可以打破一些,關於品味的,階級的,高大上的什麼,關於是不是得具備特定條件的人才能做到的什麼。因為說穿了那橫豎就是出一趟門,只是遠了點。
我覺得這樣就很好了。
▲走遍路不忘撸貓(攝影|陳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