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菜做飯的身心健康術
刻意運動來維持身體機能需要強大的意志力,何不將生活中的瑣事融入運動,從中獲得身心的健康,與壓力的抒解。
▲切菜時的專注可以轉移白天工作時的負面想法(呂立翔/攝)
開始運動的緣起
有一年例行健康檢查後,醫生看完報告提醒我體重過重,建議要調整飲食跟養成運動習慣。
「體重過重?!」我對醫生發出這個問號。
因為我四肢雖說不上纖細,但也不到粗壯,頂多就是肚子的八塊腹肌很團結而已。
「那都是內臟脂肪,堆積在腹部的脂肪對健康影響很大。」醫生說。
後來諮詢了營養師,營養師鉅細靡遺地問完我的生活史之後,除了對飲食提出改善建議,也建議我最好每週能做五次運動,每次達三十分鐘以上。
也是,工作屬於長坐性質,一忙起來就忽略了運動,又常待有冷氣的空間,連流汗都很少。
以前在台北工作時,上下班搭捷運公車,點到點之間還有機會走不少路。現在到了南部,一下樓出門就是汽車機車代步,連走路的機會都少了。
營養師建議,最簡單的運動就是快走,走到感覺心跳加快,稍微出汗,方能提高身體新陳代謝。並且輪流搭配一些有阻力的運動,減緩肌肉流失,比如舉舉啞鈴,家裡沒有啞鈴,拿礦泉水瓶也行。
後來我選擇了踩室內腳踏車,搭配追劇,30分鐘很快就過去了。
這樣施行了一陣子,好像有那麼一點效果,連營養師都說很好喔,要繼續保持下去,你的身體狀態就是生活樣態的縮影。
▲步行買菜除了運動還能發現新風景(呂立翔/攝)
為了將來歲月靜好,現在就得負重前行
嚐到一點獲得改善的甜頭,有了精進優化的動力,又繼續思考,日常生活中有沒有什麼可以繼續調整之處。
首先想到買菜這檔事。
過去買菜,多半騎著機車,直接騎到固定幾個攤點購買。
現在嘗試將車停在市場外圍,步行到各攤點。走完一趟市場,抬起手腕看有計步功能的健康手環。嘿,效率還真不錯,一趟就進帳三、四千步。
更別說太陽也晒到了,汗也流了,提著菜肉走了一段距離,有阻力的運動也順道做了。
別小看菜肉的重量,一斤豬肉是600公克,跟一支礦泉水差不多。菜肉加一加,兩手各提一袋,市場走一圈,還真的是為了將來歲月靜好,現在就得負重前行。
除此之外,另有額外附加的收穫。步行速度下所看到菜市場的風景,和騎行機車是截然不同的。慢速步行下,更有充裕的時間,細細觀看路邊每一攤上的菜肉鮮果雜糧熟食,還因此又發現幾家未曾注意過的好攤。
▲用合宜順眼的盤子盛裝擺盤(呂立翔/攝)
買菜、做菜、洗碗,也是一種運動
我常說,進食分為兩種,一種是維生,一種是生活。
工作忙碌時,進食只求補充能量,吃什麼不挑剔,快速、方便、衛生,能維持身體器官正常運作就好。
而一天忙碌工作結束之後,好好做頓飯,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了。
我在網路上看到許多人討論一個烹飪藝術治療(culinary arts therapy)的觀點,是由美國一位烹飪藝術治療師Julie Ohana所提出的。她認為「回家做飯」這件事,有助於抒解身心壓力,且能有效轉移一整天工作上累積地負面疲憊,並讓大腦得以喘息獲得休息。
對應到我實際做飯的經驗,似乎不無道理。
就從處理食材說起吧。洗菜時,注意力會聚焦在流水下的每片菜葉是否被洗淨,那些白天令人挫折或惱怒的負面情緒,暫時被手上這件專注的小事給轉移了。
也有醫學專家指出,雙手碰觸到水流的過程,能夠刺激副交感神經,給人帶來放鬆的感覺。
切菜的時候,同樣得專注在刀具、食材、砧板與手指間的相對關係,同樣地轉移了白天工作上的負面想法與情緒。
而整個做飯的過程,廚房內所發出的白噪音(white noise),包括流水、爐火、抽油煙機、鍋與鏟間的敲擊、油與水激烈的反應、燉鍋內空氣與水的翻滾……等,在某些研究中指出,這樣的白噪音對於舒緩放鬆有所幫助。在YouTube上打關鍵字「white noise kitchen」,還真有將廚房內聲音錄下的白噪音影音檔。
就像看書、打電玩、看電影一樣,做飯是個高度沉浸的五感體驗,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專注在這件事的當下,白天那些惱人的事就被暫時轉移忘卻了。
對於白天工作需要發揮創意,或是需高度腦力運作的工作者來說,可以嘗試跟著食譜做菜。此時腦中可以暫停決策跟發想,只需按部就班地跟著食譜步驟完成,讓大腦得以喘息。
煮完菜,找個合宜順眼的盤子盛裝,稍微擺盤端上桌,完成一件小事情的成就感,也可以填補一些白天工作時遭遇的挫折感。
餐後,洗碗也是一個對身心有所助益的輕運動。營養師分享,剛吃飽千萬別坐著,除了讓消化變慢,堆積腹部脂肪外,也提高胃食道逆流的風險。
欸?!那餐後洗碗不就正好能站上一段時間。洗滌過程,副交感神經再度因為接觸水流產生放鬆感,加上流水的白噪音能舒緩放鬆,對身心的幫助可說是一舉數得。
刻意運動來維持身體機能需要強大的意志力,何不將生活中的瑣事融入運動,從中獲得身心的健康,與壓力的抒解。
▲洗碗有助於身心健康(呂立翔/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