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曾相識的上海
梧桐樹依偎著深淺錯落的紅磚,「老破小」窗外是上海特色的晾衣架,像萬國旗一樣宣示著主權……無論是不是住在全中國最有現代歷史意義價值的文物古蹟之中,生活還是得要過啊。
道地的上海生活,在巷弄裡梧桐樹依偎的居民樓
農曆新年,家人一起回澳洲度假,走在墨爾本街頭,媽媽突然說:「這裡好像上海。」我不置可否:墨爾本城區規劃像棋盤格似的,電車有序地垂直與水平穿梭,哪裡像了?頂多是那幾棵顏色跟品種都曖昧不清的樹,通過落葉飄零的縫隙看到中文字招牌,瞇著眼睛像法租界。
誰知道大數據極為精準,當晚小紅書APP就推送了一條〈上海這幾個角度讓我回想起墨爾本〉。那是在我住的徐家匯恆隆廣場附近,一整排街都是矮洋房,華洋混雜的招牌,樹上掛滿聖誕節燈飾,還真有點像墨爾本的殖民風情。
就像所有國際大都會一樣,上海的幾個區各有特色。提到上海,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法租界,然而法租界像巴黎嗎?我想,「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不太相干。」1比起保存完善,吸引觀光客打卡的武康大樓跟衡山路,還有那些裝修fancy但實際上一點都不道地實惠的法餐義餐,我認為周邊巷弄裡的居民樓,更能代表上海法租界的生活。
梧桐樹依偎著深淺錯落的紅磚,「老破小」窗外是上海特色的晾衣架,像萬國旗一樣宣示著主權。街道旁的店舖更是local:賣香菸的、乾洗的、修電動車的、賣花的、賣沙縣小吃的2……無論是不是住在全中國最有現代歷史意義價值的文物古蹟之中,生活還是得要過啊。
▲法租界著名景點武康大樓(攝影│古北六月子)
海納百川的上海魔力
《長樂路》中描寫賣花的趙阿姨,為兩個兒子找媳婦操碎了心,她的店就在法租界的一個轉角。諷刺的是書中本來寫了許多經歷拆遷的庶民故事,這花店如今卻變成了網紅打卡點。尋找租房的時候也曾看過法租界的老房子,據說冬冷夏熱還潮溼,小強跟螞蟻不絕。乾脆在媽媽來上海玩的時候租了個Airbnb過癮,發現還真不方便──上個樓梯要經過別人家的廚房,晚上隔壁的沖水馬桶聲都能把你吵醒。法租界的生活,對於我等公主而言,還是存在於文學作品跟電影裡更美好吧。
在我眼中,與上海氣質最相似的城市,可能是紐約。雖然文化語言、建築風情基本上毫不相干,卻都有一種海納百川的魔力,吸引源源不斷的年輕人。許多「滬漂」說,想留在上海是因為這裡有全中國最豐富的文化生活,每個週末都可以喝咖啡、看展、拍照。無論貧富或者學歷高低,都能在這裡找到自己的生活。用更local一點的話說:在上海,月入三萬或者月入三千人民幣,各有各的過法。在這兩個城市生活的奢華尺度,恐怕也是沒有天花板的。
在《慾望城市》第三季中,四人組嘗試了一間新的fusion餐廳,黑人女主廚說:“Okra will be the new edamame.” 秋葵會取代毛豆,成為城裡最潮的超級食物。上海也是一樣的。這種空氣中時刻有全宇宙最新鮮的事物在醞釀的騷動,跟生活在LA或者雪梨,人們會因為一家新的重慶火鍋或韓國烤肉的興奮是不同的(只是舉例,跟這兩個城市的居民說聲抱歉)。上海是幾乎所有全球品牌進入中國的第一個據點,也因此創造了歷代網紅現象,例如Shake Shack、Blue Bottle和2022年底的Aesop。
上海的街拍也獨具一格,在法租界或新天地的馬路上,處處可以捕捉到名模、脫口秀演員和老戲骨。這兩年爆火的「安福路小公主」雌雄莫辨,一年365天不重樣的老年蘿莉塔穿搭,大概也只有在上海能受到追捧。
就像紐約的法拉盛跟雪梨的Strathfield,上海也有自己的韓國街。虹橋機場附近有一條著名的首爾夜市,還有數家韓國超市、烤肉店乃至於汗蒸幕。因為交往過兩年韓國廚師男友,韓國人的鄉愁味也成了我的鄉愁胃。曾經為了追蹤超市特價信息,亂入了兩百多個韓國爸媽的社區群聊,偷看著正宇媽媽、敏智媽媽們用韓文聊天,一時間不知道身在哪個城市。
然而上海最著名的老牌高檔社區還是古北3。這裡曾經是上海最國際化的社區,早年的歐美、日韓、港臺外派都住在這一代,現在成為著名的日本料理區──據說上海是除了LA外全球日本人口最多的城市。下了班跟朋友約在居酒屋/關東煮店/蕎麥麵專門店,被周圍的日本西裝男圍繞著,在不能出國的疫情期間,也算乾過癮了。
▲古北的日料店,有《孤獨的美食家》親筆簽名(攝影│古北六月子)
可能你會問,為什麼沒有臺北街?或許是臺灣人口太多滲透了各區,而臺灣飲食文化早已遍地開花。不過全上海的臺灣人幾乎都去過「吳記鮮定味」,據說跟吳記麻辣鍋同源,老闆是位熱情爽朗的退伍憲兵,從辦桌菜、鴛鴦鍋到夜市小吃一併供應,飯後贈送仙草跟剉冰。老實說,我覺得吳記的口味一般,但是每次遇到各種校友宴席總是欣然赴約。大概就跟在唐人街吃中餐的心情一樣,旅居的人終究要回到熟悉的地方,吃個氣氛吧!
▲《愛情神話》中的老克勒形象4,這也是上海一景
注釋|
►【注釋1】2022年中國網路流行語,原文為「不能說一模一樣,只能說毫不相關」。
►【注釋2】福建沙縣小吃是全中國都有的小吃店,正版加盟與自行開發已不可考,相當於臺北巷子口乾麵、留學生comfort food的概念。
►【注釋3】也是我的筆名來源,曾經在張虹路的白領公寓住了一年半,與「浦西第一豪宅」古北壹号相隔700米。
►【注釋4】老克勒或老克拉,是海派文化中一個中老年男人的概念,起源於1920~50年代的old clerk,也有一說是white collar(老白領),或英語color。他們有文化、有腔調,標準配備是西裝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