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11
22FRI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河水總得流下去──「田中央」在我家的漫漫改變

如果給我一天自由的時間,會做什麼事情? 如果那一天我能夠忘記存款上的數字,忘記我給予任何人的任何承諾或者責任,我想,也許我會「回家」看看。 就只是看看而已──那個在2015年因債務問題而被拋售的我家,現在長得怎麼樣了?

郝妮爾

2022-05-19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宜蘭河即景|攝影:郝御翔

 

 

宜蘭慶和橋──站在橋上,成為河面上的行者

 

「既被目為一條河總得繼續流下去的/世界老這樣總這樣」

 

每次經過慶和橋的時候,我都想把瘂弦〈如歌的行板〉中這兩句給印上去。

 

慶和橋是全宜蘭我最喜歡的一條橋──宜蘭本是平原,路面少有起伏處,大多的斜坡都是人工的,為了橫跨蘭陽溪或宜蘭河所建;在所有橋當中,慶和橋的坡度對一位小朋友來說是非常棒的傾斜角度,坐在車裡面,能夠以相當細微的知覺,感受車身下傾時的小小壓力,如同小小的滑梯。當然,若是得踩腳踏車騎過這一段路就不那麼輕鬆了,我有幾次倔強地不肯下車,就瞧這陡坡能把我逼到什麼程度?試過一次,之後就順從地跳下車來、攙著龍頭一步步往上走去。

 

那時,橋下是河,河上有橋,十分單純。

 

我大學第一個連假回鄉時,與朋友相聚,友人興致勃勃地說:「這一次我帶妳去個祕密基地。」赫然發現,慶和橋下方竟拉出一座人行道,以鐵絲與木板搭成,攀在慶和橋底下。這還不止──沿著橋下行至正中央,還有一方突出來的、扁屋似的空間。若你願意稍遠矮著身子,走進那突出的空間之中,請務必讓眼神往前拋擲,讓視線穿過鐵絲網,撒向河面,那會讓使你宛如騰空站在寬胖的宜蘭河上,河水徐徐流經,站在上面的我們是浮沉(或者飛翔)在河面上的行者,彷彿隨這條河將帶我們往彼端前行──

 

這不是我的情懷,是建築師黃聲遠的浪漫。



▲慶和橋下,津梅棧道一景|攝影:郝妮爾

 

田中央的改變,如河水漫漫而悄悄地流過我家

 

身為一般市民,我當然不會知道什麼是「宜蘭河都市段及周邊公共空間整體配合規劃、設計及監造」案、什麼是政府工程、什麼是建築師的美學計畫,只是偶然發現橋底下多了一條通道,或者看宜蘭火車站配上幾米建築以後一天一天成為熱門景點,再不久後發現宜蘭日治時期的「護城河」重見天日了──這些「公共」建設,某種程度而言,都是「我家」的改變。

 

對一個路癡來說,「認路」這件事情是不存在的,我腦子裡始終塞不下繁複的交叉口、方位、路名、座標,反而全靠沿途的店家、景色、有時候還憑一地的氣味來辨別位置。是故,倘若某處平地猛地逐起高樓,或者店家一夜之間風雲變色改招牌換顏色,我會瞬間失去辨別的依據。

 

──我也是在事後才知道,原來宜蘭大多的建築變化,都與黃聲遠及他們的設計與建築團隊「田中央」有關。

 

宜蘭市中心的新月百貨公司落成時,我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才習慣那裡多了一塊龐然大物,然田中央的建築卻是都不知不覺的地就出現在那兒。後者設計涵蓋的範圍囊括山上的(櫻花陵園)、河邊的(津梅棧道)、人潮壅塞的(火車站前丟丟噹森林)、人煙罕至的(員山忠烈祠)──且無論哪一處,我都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想起此地「之前」的面貌,有時候甚至想不起來,覺得這裡本應是如此──包括慶和橋也是,我的記憶變得模糊,時常自問:不是本來就有這條通道嗎?好像我與此步徑熟了一輩子,是這步道看著我長大,而非我看著它建成。

 



▲津梅棧道,背對河流的景色|攝影:郝御翔

 

通道讓人經過,地方讓我停駐

 

我住了二十多年的家,在2015年售出。接到這個消息的那一刻,我感覺自己不是要失去一幢房子,而是失去一片景色,失去一片順著房間的窗外就能瀏覽整片宜蘭河的視線。後來再也沒敢靠近。

 

最接近舊家的機會,就是走到這個「祕密基地」,特別是站在步道中間,面朝河面方向,如此一來,剛好背對我以前的家。

 

我總忍不住久久長長地直視流往遠方的河,好像凝視本身就能帶著我離開。

 

黃聲遠當初說過,「不希望這裡只是一條通道,而是一個地方。」這句話在深深地將我攫獲:通道讓人經過,地方讓我停駐,此地是風與雲與河面的波瀾與日落的餘暉,是我曾經以為只要打開窗戶就能夠看見的地方。

 

如果有那樣自由的一天,也許我能做的便是花更久的時間站在橋底下。撐著等著,看看時間再過久一點,我會不會就敢轉過身了?

 

只不過,你知道的,身為一條河,總得繼續流下去的,世界老這樣總這樣。

 

 

私房推薦

楊彩卿魚丸米粉

我在長篇小說《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中設計一個橋段,年輕的外地人陳卡西風塵僕僕來到宜蘭,原本想吃碗麵就轉身離開,怎料他剛好吃到一碗「員山魚丸米粉」,湯清,麵Q,丸子彈口,吃完便無法離開了。曾有讀者看完本書,立刻抓到重點,說我「對魚丸米粉可謂真愛」。對此評價,我深感滿意。研究所畢業後返鄉工作至今,依舊維持一週一次,拋家棄子獨自來吃一碗魚丸米粉的習慣。倘若未來有所謂的「魚丸米粉大使」票選活動,亦懇請賜票,我絕對當仁不讓──在此,亦公佈我心中最棒的一家店:「楊彩卿魚丸米粉」。

 

 

作者簡介|

宜蘭人。東華華文所藝術碩士,於宜蘭經營向予書苑。長期深耕藝文採訪、劇場評論,創作範疇囊括散文、小說、童話、劇本。出版散文集《我家,或隔壁》、長篇小說《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曾獲林榮三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蘭陽文學獎、後山文學獎,並以《卡西與他們的瓦斯店》獲2021 OpenBook年度好書獎。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