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2024.11
21THU
每個人只能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看見了其他可能性後, 他的內在從此有了不同的樣貌。 ──《請問財富.無極瑤池金母親傳財富心法》
每月選題

夢想與生活之間,剛剛好的比例──我在「莢麵包」待了一整天

「莢麵包」串起了附近社區居民的情感,填飽了附近學校小朋友的肚皮;也是裕德、小寶、小豆莢三人在「生活」與「生存」中,取得的平衡點。就像每一顆店內的麵包,不花俏,但耐吃;不是節慶,而是日常。

呂立翔

2022-05-19

收藏
訂閱
分享
beyond beyond


▲位於宜蘭冬山華德福學校旁街角的麵包店(攝/呂立翔)

 

樸實而穩定,一步步打造嚮往的生活

 

你願意付出多少,來換取心中嚮往的生活,還有,傳達你對於這世界的想像。

 

兩年。位在宜蘭冬山的「華德福教育實驗學校」旁,座落一間開了兩年的街角麵包店。兩面大片落地木框玻璃採光,窗明几淨,溫暖透亮。

 

邊柱上插支小旗子,上頭是「莢麵包」的logo。豆莢的意象,發想於女兒的小名「小豆莢」,店主夫妻兩人為了女兒的教育,從台北舉家遷到宜蘭。山型跟太陽的意象,源於店主夫妻都熱愛戶外活動,甚至曾起心動念,想在金山或深坑山中開麵包店。麵包的意象,記載了先生裕德從香港到台灣,從事烘焙業二十多年;太太小寶,在二十八歲那年,離開原本從事的電影工作,到穀研所進修後,兩人在台北知名貝果店「好丘」工作相識的歷程。


▲小寶二十八歲從電影工作轉做烘焙(攝/呂立翔)

 

十點。半掩鐵捲門的店內,裕德跟小寶,還有兩位夥伴,正在店內如火如荼的進行整型、包餡、烘焙等工作。多數時候,只有快速拍打麵團的「啪啪」聲響,偶而夾雜金屬烤盤的「哐噹」聲,大夥專注且敏捷地製作麵包。而此時,距離清晨六點開始備料、拌麵、發酵等工作,已經超過四小時。

 

十年。多數品嚐麵包的情境,都悠閒雅致。然而烘焙麵包的過程,卻是高密度的時間壓縮,與龐大的體力支出。


▲裕德從香港到台灣已有二十多年烘焙工作經歷(攝/呂立翔)

 

「我們原本設定這間店開十年,養活我們一家到小豆莢念完國中,直到她外出求學。畢竟,做麵包真的是勞力活,不可能做到七老八十。但,現在覺得,附近顧客都變成朋友了,要離開也真的捨不得。」小寶說著當初開「莢麵包」時的計畫。

 

十二點。營業時間開始,半掩的鐵捲門緩緩拉起,光線透過兩面採光的通透落地窗,漸增映入店內。由外向內看,是溫暖質樸以木頭為主體的陳設,由內向外望去,則是整片盎然綠意,還有店外逐一排隊的顧客。


▲小寶親自為每個顧客分切麵包(攝/呂立翔)

 

顧客陸續進門,小寶在麵包櫃熱切地招呼顧客,裕德則在後頭加速作業,持續供給麵包,補齊不斷被「夾」起麵包的木頭玻璃櫃。對了,「莢麵包」店名,除了跟女兒小名有關,也跟夾麵包這動作有關,

 

「我們不想取一個很文青的店名,覺得夾這個動作很好懂,很務實。」小寶笑說。

 



▲在生存與生活中奮力取得平衡的莢麵包(攝/呂立翔)

 

在「好吃」與「信念」間取得的平衡點

 

30%本土小麥麵粉,是「莢麵包」多款全麥麵包與可頌的麵粉比例。


▲Baby可頌用了30%台灣本土小麥麵粉(攝/呂立翔)

 

「台灣麵粉廠,相對國外,受限於經驗值,製粉穩定度還有成長空間。而台灣小麥多種植在有黏性的土中,本質上會帶些泥土的氣味。」小寶解釋,試遍了幾乎全台的本土小麥麵粉,都有這樣的限制存在,如果全用台灣本土麵粉,做岀來的麵包,會帶些不那麼被偏好的氣味。

 

「30%是我們目前在『好吃』與『信念』間取得的平衡點。」小寶解釋,先要讓客人喜歡,願意嘗試,才能持續支撐台灣本土小麥產業,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調整進步,這是一個相對務實的平衡點。

 

桃園3號芋香米穀粉、大甲芋頭、屏東老鷹紅豆、嘉義洲南藻鹽花、本土龍眼蜜、高雄台灣九號毛豆、台南柴燒黑糖、宜蘭本地青蔥、自煉台灣豬黑豬油、屏東友善耕作梅爾黃檸檬、宜蘭立鋒牧場動福雞蛋……等,都是「莢麵包」運用在麵包中的素材,傳達支撐在地食材的信念。


▲莢麵包運用了大量的台灣在地食材(攝/呂立翔)



▲豆莢捲用了嘉義洲南藻鹽花(攝/呂立翔)


▲運用屏東友善耕作梅爾黃檸檬與宜蘭立鋒牧場動福雞蛋的檸檬蛋糕(攝/呂立翔)


▲可蔥運用了宜蘭在地的青蔥與自煉台灣豬黑豬油(攝/呂立翔)

同樣的務實,體現在麵包類型。「莢麵包」的麵包以無肉的奶素品項為主。

 

「我們麵包是走vegan方向,種類都是比較耐吃型的。」小寶說明,以奶素為主,除了方便素食者外,沒有過多的配料裝飾,也讓味覺更為單純,更能品嚐到食材的純粹。不過重的味道與油脂,對於身體與味覺的負擔減輕了,相對耐吃,也方便附近居民採購回去,自行夾餡做隔日早餐。

 



▲豆莢是這個家的核心(攝/呂立翔)

 

「莢麵包」logo小旗子背後的日常溫度

 

三點半,隔壁的「華得福學校」放學,學生饑腸轆轆地步入店內,手捏零鈔,在麵包櫃前挑選喜愛的點心。喔,對。前頭提到邊柱上那支印有「莢麵包」logo的小旗子,是學生在校門口就可辨識店內是否還有麵包的訊息。

 

「以前只是單純插著那面旗,後來常常有小朋友放學跑來,已經沒有麵包了,他們說:『阿姨,沒麵包囉?可是我們看店裡燈還亮的,以為還有麵包,所以才走過來的……』後來,我跟他們約定:以後,你們從學校看過來,如果還插著小旗子,就是還有麵包。麵包賣光的話,阿姨就會把旗子拔起來,這樣就不會白跑一趟囉!」小寶笑著說。

 

四點半,小豆莢搭著幼兒園的娃娃車回來。進門後,蹦蹦跳跳地跑進店內的小木屋,那是裕德跟小寶為她打造的小天地。「莢麵包」店址也是他們的家,「莢麵包」內最大的面積,留給了烘焙麵包的空間,少許的座位,其實是一家人晚餐的桌椅。有時,也是鄰居小孩放學後等待父母的地方。


▲店內給小豆莢打造的木屋小天地(攝/呂立翔)

 

「這就是我們工作跟生活的地方啊!所以我們是以自己在這空間中,覺得舒服的方式去規劃。」小寶笑說。或許,這也是顧客造訪「莢麵包」時,如同到朋友家般熟悉親切的原因。

 

七個小時。那天,我獲得店主夫妻慨允,從開店前的麵包製作,到當天麵包售鑿,在店內感受觀察。七個小時的時間,我能感覺到,一種為了嚮往的生活形態而奮力的溫度;一種拿捏「好吃」與支撐「在地食材」間平衡的溫度,一種希望麵包能在最佳狀態,被顧客品嚐的溫度,喔,不,比較像是朋友,一種朋友走到鄰居家,能聊上兩句日常的溫度。


▲開店前半掩鐵門的店內正如火如荼地烘焙麵包(攝/呂立翔)

 

「莢麵包」串起了附近社區居民的情感,填飽了附近學校小朋友的肚皮,還有幫附近爸媽準備好隔天早上餐桌上的食材;也是裕德、小寶、小豆莢三人在「生活」與「生存」中,取得的平衡點。就像每一顆店內的麵包,不花俏,但耐吃;不是節慶,而是日常。

 

莢麵包

宜蘭縣冬山鄉香和路269號

營業時間12:00~17:30(售完為止)

公休日請見臉書粉專封面照片

https://www.facebook.com/pod.bakery

 

 

私房推薦

魚果廚房

雨果與魚一起在宜蘭冬山開了「魚果廚房」。跟「莢麵包」一樣,都從台北移居到宜蘭。兩間店相識的過程很低調,因為很喜歡,所以「魚果廚房」默默地到「莢麵包」買法國麵包「胖子」,搭配在地小農季節時蔬燉煮的農夫蔬菜湯,做成店內供應的餐點。後來是透過共同客人才結識彼此。

很多時候,「莢麵包」會推薦客人到「魚果廚房」喝咖啡用餐,「莢麵包」和「魚果廚房」會彼此分享食物與手作品。「在他們的店裡,吃著用心調味的餐點,有放鬆下來的感覺。」「莢麵包」的小寶這麼說。

地址:宜蘭縣宜蘭市香和村冬山路88巷13號

營業時間:9:00~18:00

https://www.facebook.com/yugokitchentw

 



收藏
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