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蟻新醅酒──澎湖的葡萄
從19世紀末光緒年間至今,澎湖的葡萄經歷了許多周折,直至後來,羅德信神父自義大利引進一千株葡萄,才成就了今日我們在澎湖的鄉村小城一隅、大街小巷一角所見到的葡萄,這些葡萄是他留給澎湖最珍貴的禮物。
▲澎湖街頭巷尾的葡萄樹(攝影|許玉河)
澎湖葡萄的歷史
澎湖的葡萄多是綠色皮,並未有大面積的栽培,但民間栽種者不少。18世紀中期的《澎湖紀略》與19世紀初期的《澎湖續編》,澎湖尚未有葡萄的記載。直至19世紀末的光緒年間《澎湖廳志》提及:澎湖的菓樹有柑、甘蔗、荊蕉、石榴、梨仔茇、桃、柚、葡萄、橙、檳榔、香櫞等。1885年3月清法戰爭澎湖之役後,法國人占領澎湖近半年,著眼於媽宮良港,有心打造澎湖為其遠東的補給基地。故而有人以為,此綠皮品種的葡萄是法國人所引進培植的。葡萄究竟是誰引進澎湖,清代的文獻難以追尋。
1895年乙未戰爭澎湖之役,田代安定來澎湖所記載之澎湖列島自生植物,以原生種為主,並無葡萄等栽培種果樹之紀錄。1912年9月11日《臺灣日日新報》報導:
葡萄一物,亦生菓中之佳品。其繁殖蔓生,纍纍可愛。本島向來未曾寓目,自前任小林廳長,培植官署宿舍前,枝葉日新月盛,本年度橫山廳長,更移植樹株,於朝陽門外苗圃,得雨滋培,現方發育良好。異日分配各區,其羅羅清疎,必有一番風致,到處悅心適口,企予望之。
▲當年的文獻(提供|許玉河)
▲當年的文獻(提供|許玉河)
小林廳長係指小林三郎,其任職澎湖廳長期間是在1902年6月至1906年4月。從該報導可知,小林三郎種植葡萄於官署前,葡萄蔚然茂盛。爾後,橫山虎次廳長(1909年10月至1914年1月)更有計畫的移植樹株於媽宮城東門外的苗圃,欲廣泛的種植於澎湖,澎湖的綠皮葡萄或由此開展。
▲纍纍可愛的葡萄(攝影|許玉河)
小林廳長除了做為澎湖葡萄栽培的先驅者,其任職澎湖廳長期間,最為人所稱道者,明治35年(1902年)澎湖遭旱魃之災,民幾於餓殍。小林廳長乃倡捐施賑,申請勘災撫卹。澎湖各地仕紳、實業家等十餘人發起「澎湖廳管下罹災籌民籌濟事務所」籌募救助金。臺中、臺北、臺南各處慈善家或寄附金錢、捐附米糧薯簽者,統計有三萬餘圓。澎湖數萬災黎得以蘇活。次年,澎地方人士感念小林廳長善募功德、臺灣各界捐輸施賑之德,以及臺灣總督府撥款填築海岸、建設市場,是以於明治36年(1903)春勒石以誌德政。此碑現庫存於澎湖縣政府文化局,未立。
▲葡萄映著藍天,色彩豔麗(攝影|許玉河)
澎湖的綠皮葡萄,民間多作私釀。從在地情感出發,自是味香醇美。葡萄酒的釀造方法:葡萄採收前兩天,以沖水清洗果實,去除表皮的異物、蛛蜘絲等。採收後,可先用米酒沾浸濾過,陰乾即完成洗淨程序。以一台斤葡萄對三至四兩粗砂糖比例,先鋪一層粗砂糖於底部陶罐或玻璃罐,放入葡萄後,再鋪上一層砂糖,再放入葡萄後,最上層再鋪上砂糖,大約裝填七分滿,密封置於陰涼處發酵,約三個月以上即可成瓊漿玉液!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釀一壺來自澎湖的瓊瑤之漿,以待子不時之需。
▲羅德信神父自義大利引進一千株葡萄(攝影|許玉河)
羅德信神父的葡萄
日治時期,小林三郎種植葡萄於官署前,葡萄蔚然茂盛。爾後,橫山虎次廳長(1909年10月至1914年1月)更有計畫的移植樹株於媽宮城東門外的苗圃,欲廣泛的種植於澎湖。
50年後,羅馬天主教的羅神父也自義大利引進一千株的葡萄,並經由黃迺甫栽培成功,預計將提供給民眾免費試種,湖西鄉分配四百棵、馬公二百棵、西嶼白沙各一百棵,剩餘的二百棵或許就種在天主教徒的門庭前。
▲當年的報導(提供|許玉河)
天主教羅德信神父諸人不僅在傳教,更在澎湖漁村蓋碼頭,醫療人人怯怕的痲瘋病患,扶危濟困,發送物資。50年前,羅德信神父自義大利引進的葡萄或許只有十分之一、乃至百分之一遺留至今,那都是羅神父留給澎湖最珍貴的禮物。
▲當年的報導(提供|許玉河)
羅神父住在澎湖十八年,他晚年回憶說:「我的心留在過去傳教過的地方,一些在雲南,一些在泰國,一些在台灣,一些在印度,一些在馬達加斯加,但是最大部分是在澎湖。」這是羅神父一生傳教的足跡,一塊多數人畏懼的不毛之地,卻是他一生的摯愛。
羅德信神父的心奉獻給他最愛的澎湖,這段回想,一定有人與我一樣會溼紅了眼眶。今日,我們在澎湖的鄉村小城一隅、大街小巷一角所見到的葡萄,我們可以想像那就是羅神父的身影,仍舊佇立在「風和沙之島」1之中。
注釋|1.《風和沙之島》為羅德信神父的作品。
▲神父留影(提供|許玉河)
(本文轉載自澎湖知識服務平台「Penghu.info」)
簡介|
「Penghu.info」是一個澎湖知識服務平台,希望透過這個平台讓讀者能以更友善快速的方式,搜尋到所需的澎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