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辦桌──在一個盆地裡思念著另一個盆地
故事如同那湯頭,時間可以讓所有生命中曾經相遇過的人事物,都有了不同層次的意義與味道。已屆不惑的烏魯木齊先生,此時更能品嚐出生命中那些讓人一再低迴的細膩之處。
地名背後蘊含的權力版圖
「烏魯木齊」在地理上是在中國新疆的一個城市,在台灣我們甚至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去指稱它,叫做「迪化」,據說其緣由是長期以來,漢民族本位思考下,認為當地是一個需要「啟迪開化」的地方,因此有了這樣的稱呼。無獨有偶,新疆之所以稱為新疆,也是在大中原思想下,認為那些「離中心最遠之處」,自然就該叫做「疆」。
其實不只是在東方世界,當初哥倫布「發現美洲」時,錯把美洲當作東印度群島,將當地原住民命名為「印地安人」。不只城市與地方,連人種與族群,都成為了此種暴力命名學下的的產物。
馬奎斯那句聰明的話是這樣說的:「這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但翻開人類歷史,人們似乎不滿足於僅僅用手去指,還常常自主主張地要幫對方取一個自己理解的名字。或許我該這麼說,命名的起始,就是權力施展的起點,誰擁有命名的權力,誰多半就是那個建立秩序的人。
▲來聽烏魯木齊先生說新疆是什麼樣的地方(提供│廖宏霖)
透過食物與故事認識土地──「新疆辦桌」
我從小地理就很差,特別是中國史地,我永遠搞不清楚哪些地方出產什麼特產,棉花、鐵礦、煤礦、要從什麼鐵路運到什麼鐵路才會最省時之類浪費我時間的問題,整個中學時期,關於這樣的考題內容,我差不多都是用短期記憶硬背的,而那些記憶的保存期限,大概就是考完地理,下一科要考歷史之前,就會全部忘光,這樣才讓我小小的腦容量得以繼續填塞,那些中國君主的諡號、年代,或是某些遙遠的盛世與戰役。
依稀印象中,講台上的歷史老師,好不容易教到台灣,提及台北的城市規劃的時候,還會用一種帶了一點肯定意味的口吻跟我們說:「你們知道台北市許多道路名稱分佈就是中國大陸的省份縮影嗎?」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我讀不出背後的意識形態,但對於這位外省老師那理所當然的語氣,卻留下了印象。
如果命名的暴力性不可迴避,我們該透過什麼方式去認識每一項在生命中出現的新事物呢?前些日子,應朋友之邀,參與了在台北的「新疆辦桌」活動,現在想起來就是在為我那貧弱的中國史地補課,或者說,正是重新參與一種為新事物命名的過程。
「新疆辦桌」的主辦人是一對夫妻,先生來自於新疆烏魯木齊,自稱「烏魯木齊先生」,太太則是台灣雲林人,兩人在北京相識、交往,在台灣創業,帶台灣人到青康藏高原進行「沉浸式」旅行,不是那種到此一遊的形式,而是讓人真實地與藏人們生活、工作與遊玩。那項創業也有一個名稱,叫做「NOMAD'S WAY 遊牧行」。
一直到疫情開始,全球封鎖,這項創業不得不暫停下來,兩人想了另一個方式,延續這項「沉浸式」體驗,也就是「新疆辦桌」,打算透過食物與故事,帶台灣人重新認識新疆這個地方。
▲烏魯木齊先生(提供│廖宏霖)
最樸實的美味,最難忘的故事──真實是最好的調味料
「食物」與「故事」一樣,愈實在的愈美味,「真實」就是最好的調味料。
烏魯木齊先生不只是用最新鮮的食材,最低度的加工來準備辦桌上的每一道菜餚,他帶來的故事也是從他自己開始,做為一個「道地」的新疆漢人、一個曾經「北漂」至北京的新疆人、一個「嫁來」台灣的陸配。烏魯木齊先生從他的故鄉為起點,先是介紹烏魯木齊其實也是另一個遙遠的盆地,告訴我們他怎麼樣跨越了十萬八千里,從一個盆地到另一個盆地,來到我們的面前,為我們熬煮一鍋濃郁香醇的羊肉湯;同時也告訴了我們,他在高一還沒念完的那個年紀,如何厭倦了僵固的教育體制,牽起單車就往天山騎去,打算橫越中國最大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樸實的美味(提供│廖宏霖)
▲食物,愈實在的愈美味(提供│廖宏霖)
然而,即使擁有了橫越沙漠的勇氣,乃至於去到了更遠的地方,這幾年時局變化之快,烏魯木齊先生,卻發現故鄉變得比以往更加陌生,他有個好友曾經被關進「再教育營」,後來雖然順利出來,但成為了「被註記過的人」,人生從此一蹶不振,直到抑鬱而終。
而人在台灣的他,更能體會「自由」這件事,是如何影響著一個人,甚至一個城市的生命發展軌跡。今年初,烏魯木齊大火所引發的「白紙革命」,除了憤懣的情緒,他更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如何「在這個盆地裡思念著另一個盆地」,也許只要一個地方有他所思念的人,也有思念著他的人,就可以稱作「故鄉」。
▲最難忘的故事,真實是最好的調味料(提供│廖宏霖)
故事如同那湯頭,時間可以讓所有生命中曾經相遇過的人事物,都有了不同層次的意義與味道。已屆不惑的烏魯木齊先生,此時更能品嚐出生命中那些讓人一再低迴的細膩之處。
讓我們回到「新疆」,再重新開始一遍。提到新疆,你會想到什麼呢?西域?遊牧民族?維吾爾族?沙漠?絲路?集中營?還是說,你突然想到台語中有一個辭彙叫做「烏魯木齊」,指的是一個人胡說八道,做事亂七八糟,這字甚至因此帶有了一點貶義。或者或者,就讓我們先繞過這些聯想,如果命名是必須的,有沒有另外一種更溫柔的方式?比如說,好好地聆聽一個來自烏魯木齊的人說他的故事。
▲大家於活動後留下的迴響(提供│廖宏霖)
▲「歡迎你成為台灣人!」(提供│廖宏霖)
▲「今天學到新知識……」(提供│廖宏霖)
作者簡介│
閱讀者與寫作者,聆聽者與無情的人。東華大學華文系創作所畢業,曾任職秋野芒劇團、時報文化出版社、50+素人出版。出版詩集《ECHOL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