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樹下的天才──英國追尋牛頓之旅
牛頓蘋果老樹依然果實纍纍,像是園內所有蘋果樹的老爺爺。在十月的冬陽下,這棵百年老樹似乎與地心引力共存到永永遠遠。
充滿科學啟發知識的神奇蘋果樹
小時候讀兒童百科牛頓的故事書,記得書中開頭寫著:「有個小男孩坐在蘋果樹下看書,被掉下來的蘋果砸到,他想,蘋果為何往下掉而不往上飛?小男孩後來發現『地心引力』學說,這天才兒童名字叫牛頓。」
上國中後,牛頓「地心引力」成為物理課本裡重要章節。那時的我,有坐在草地上吃蘋果的經驗,卻沒見過蘋果樹,更無法理解超艱澀的萬有引力。
直到我有機會來到英國中部牛頓的農舍家園,看到那棵已經圍著竹籬保護、充滿科學啟發知識的神奇蘋果樹,也看到牛頓的筆跡,還有他發現光學的那間簡陋卻有一扇透光窗戶的房間──窗中透出人類光學原理大視野。
▲牛頓筆跡(攝影|張誌瑋)
1665年至1666年,倫敦大瘟疫,瘟疫蔓延到全英格蘭。當時在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念書的牛頓,被校方強迫回家避難。牛頓回到家中,在家中農舍廚房內,看到女僕做飯時放在桌上的一顆橘子一直往桌面較低的桌緣滾動,而產生好奇,這就是「萬有引力」的初始動機。
「地心引力」概念複雜,但牛頓蘋果樹的名聲似乎與「地心引力」畫上等號。
到底哪一棵才是牛頓的蘋果樹?
第一次有文字記錄牛頓被蘋果掉下砸到(hit)而有「地心引力」學說的是,他姪女婿John Conduitt為牛頓寫傳記時書中提到的。歷史家研究後指出:John是法國人,不喜歡牛頓,故意用文字嘲諷這位英國叔叔,刻畫一顆大蘋果砸在大頭牛頓頭上,給他一個蘋果棒槌!然而,蘋果樹地點是在1806年當地文史書中出現。雖然John也沒特別指明是哪棵樹,但當時文史記載牛頓家院中只有一棵蘋果樹。
英國許多地點都聲稱自家擁有牛頓蘋果樹。劍橋大學三一學院門口蘋果樹看似細小,校方說是牛頓老家那棵老樹的移植。我曾去過多次也沒見過一顆蘋果。旅遊書上說:三一學院校門前的矮樹即是「牛頓蘋果樹,一棵『地心引力』的蘋果樹」。於是,拍照留念是絕對必要的。英國盛產蘋果季節在十月,當觀光客非十月去劍橋蘋果樹前拍照,偶會有隱藏的一兩顆紅蘋果出現,以增加旅遊樂趣。
牛頓念過的高中Grantham School校園也有一棵,傳言是校長連根拔起移種過去的。
其實,更重要的是這棵牛頓蘋果樹樹種是14世紀稀有品種「肯特之花」(Flower of Kent),用來煮食而非當水果食用。英國皇家植物園「邱園」(Kew Gardens,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為了保護,將生病的「牛頓蘋果樹」進行樹的醫學研究並分枝,分給一些植物病蟲害科系及保護該蘋果品種「延伸生長」,其中包括知名研究植物病蟲害的約克大學在內。
然而,「牛頓蘋果樹」著著實實根生在距離倫敦之北約百哩的牛頓家鄉伍爾索普(Woolsthrope) 。這棵已近400歲的老樹,1812年颱風吹倒後再次更生,目前是第三代的老樹,雖然樹的長相沒有旁邊其他蘋果樹來得茁壯,但仍長出果實。每每參觀這個農舍最重要就是在老樹前留影。老樹四周已圍上保護竹欄,為的是給樹根更多呼吸與養分。
▲牛頓農舍家園的蘋果樹(攝影|張誌瑋)
造訪牛頓出生的房子
除了著名蘋果園,牛頓出生的房子也是有趣的。
牛頓的祖父買下這300英畝農莊,牛頓父親繼承下來。牛頓出生前三個月,父親就過世,母親改嫁。牛頓從小不願務農,他的叔叔鼓勵他念書。他念劍橋三一學院學期中,1665年瘟疫盛行,學校停課,回家住在農舍18個月。
他的房間有兩扇窗戶,一扇面對蘋果園,1666年十月天時看著蘋果掉落,和廚房裡滾落的橘子,是「地心引力」理論啟動的契機;另一扇光透進的光線,則是他對光學研究的起點。屋內一角還有展示他研究光學和聚光鏡的實驗。這些影響人類對科學物理的理論,都是他在這約有五坪大的房間裡啟發出來的。
▲牛頓的房間(攝影|張誌瑋)
300英頃面積,牛頓家族繼承者賣出,所幸鄰近地方富農將其買下,保持蘋果園原貌及牛頓居住時的模樣,200多年一直保留在牛頓旁系「沃萊頓」(Woolerton)家族名下。
目前農舍產權交給英國國家名勝古蹟信託協會保管(簡稱National Trust,全名為National Trust for Places of Historic Interest or Natural Beauty),屋舍內傢俱是信託協會按照牛頓時期到處收集而來,以教育為主的展示,讓我們靠著義工詳盡的介紹回到牛頓出生地的蘋果園。2003年整修後對外開放參觀。
▲帶顆牛頓的蘋果回家(攝影|張誌瑋)
走出牛頓的屋舍,站在蘋果園內,十月天,天涼,但有陽光。地上掉落無數蘋果,有大有小,有粉紅,有深紅,入園遊客可以任意從草地上拾起帶回家之外,更是排隊在有籬笆圍繞的正宗牛頓蘋果樹前拍照。
牛頓蘋果老樹依然果實纍纍,像是園內所有蘋果樹的老爺爺。在十月的冬陽下,這棵百年老樹似乎與地心引力共存到永永遠遠。
▲牛頓莊園全景(攝影|張誌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