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的銀座──義重町
義重町要從現在的義二路和信二路口的「岸田吳服店」開始說起,這棟街屋聳立在時光燧道的入口,原是一座二層樓維多利式紅磚白飾帶建築(如我所畫的圖)……。
▲義重町(遠景提供)
其實注意到基隆義二路老街,是因為見過林右昌市長二O一一年的一篇文章〈從哨船頭到義重町──義二路老街的故事〉開始的。
在林右昌當選市長後,這條老街便逐步從塵封的記憶中甦醒過來,先從義重町說起,《維基》上記載:
義重町是臺灣日治時期臺北州基隆市的一個町,名稱來自清朝時的「義重橋街」,一九O三年時先改為土名「義重橋」,一九三一年七月二十一日公告設置義重町,同年十月一日正式改制。一九三七年改名為中一區,一九四一年又改名為義重區。戰後隸屬第三區。今屬基隆市中正區德義里(一至三丁目)、正義里(三丁目及四丁目)、信義里(四丁目及五丁目)和義重里(六丁目)。
上面這段文字,平舖直敍,有肉無血,彷彿是文字機器人寫出來的,林市長的文章則是:
位於今義二路,在清代、日治初期是哨船頭的一部分,「哨船頭」其實是一座小山丘,因臨港方便瞭望港口,清朝曾在此設置監視船隻的塘汛(哨所),所以被稱為「哨船頭」。 直到一九三一年(昭和六年),日本人才正式將「哨船頭」改名為「義重町」。
基隆的義重町在日治時期是全台灣最繁華的商業街道,以臨近港口的優勢,供應全台的紳士淑女們最時尚高級的舶來品,無論是西服、和服、禮帽、眼鏡、鐘錶、西點麵包、日本料理....在這裡都可以找得到,或者要理髮、看病、拍紀念照、採買家用品也都能在這裡得到滿意的服務。
經典電影《悲情城市》就曾在這裡取景。
▲基隆義重町岸田吳服店現況(遠景提供)
這麼一寫便有如拍攝電影般,場景活了起來,歷歷在目,怪不得這一帶日治時期被稱為基隆的銀座。義重町要從現在的義二路和信二路口的「岸田吳服店」(約信二路二九O之一號) 開始說起,這棟街屋聳立在時光燧道的入口,原是一座二層樓維多利式紅磚白飾帶建築(如我所畫的圖),高聳的山牆,中間有鑲有片假名キ,應是取キシダ(岸田)的首字為記,兩旁有圓拱窗,其上有拱心石,留有亭仔腳令行人便利通行,由於位置顯著,建築搶眼,乃成為義重町的地標。
屋主是廣島縣賀茂郡西志和村人的岸田多一郎,他在一八九七年(明治三十年)渡海來台,從基隆上岸後就在「吳服太物商」辛勤打拼,學習做生意。
岸田選擇吳服這一行是對的。一八九六年,臺北的吳服店只有兩家,日人初來台時,不知臺北冬天的氣候濕冷,所以酷寒到來,反而得買更多的吳服過冬。一八九九年著名的吳服店有大崎組、博多屋、近江屋、國分和兼次五家專門店。不過到了一九三三年臺北地區販賣全新吳服、二手衣和布料的商店,已經有四十一家了。
臺北景氣好,基隆也一樣,岸田不久便已能自立門戶,事業蒸蒸日上,還在花蓮設有支店,當時和另一家「金越吳服店」並列基隆兩大吳服商。
戰後日人被遣返「引揚」回國,來了中國人,這棟建築原本的「岸田喫茶部」成了燈紅酒綠的小酒館,變成「小上海小酒館」,成了當時繁榮興盛的礦業聚會場所,不過隨著礦業的沒落,後來也埋入歷史的塵埃裡。
走進義二路,四十六號的「自立書局」是基隆最老牌的書店了,林市長說:
(當時)二十八歲時隨軍隊來台的陳上惠軍官,因為剛退伍買不到回中國的船票,便與友人集以四萬老台幣(當時相當於二點五圓新台幣)在義二路開辦自立書局,利用基隆港地利之便, 請太平和中興輪的船員協助與上海出版社洽談書籍進口。當時台灣市面上只有日文書,繁體中文書籍相當罕見,因此從上海運來的書往往一上架,就造成搶購。
陳上惠在一九四七年租下了義二路五十八、六十號開設書店,一九五一年因為小上海小酒館不做了,乃遷移到義二路四十六號,創業資本其實是賣了太太的結婚首飾來的,初期托船員帶貨,後來和上海的書商接上線,便直接往來,那時候除市區內的居民,許多和平島、八斗子、瑞芳、九份等郊區的民眾要買圖書、文具都會到這家店來。
一九六三年陳友惠因書店累積了資本,便將岸田的房子買下,如今當然價值不菲,有人建議不如拆了重建大樓,可是陳老先生卻堅持保存下來,後來還花錢自己修復回來,除了山牆外,大致恢復了昔日的風華。
有一回岸田的後代來臺,趕來基隆看老家,發現建物保存得很好,感動得趴在柱子哭泣,這一段故事也成了佳話。
自立書店的最初創業的起基地原是五十八號,原址在日治時期為賣魚板的「松元蒲鉾店」,興建於一九一三年,以泉水及基隆本港新鮮漁貨做出可口的魚板來,還就近賣到到沖繩。
建築在義二路上顯得非常突出,不知是否曾被改建,外型充滿現代主義風格,圓形花窗再加俏麗的拼花磁磚象徵魚板,不太像是一九二O年代初期的作品。
日文漢字裡「蒲鉾」(かまぼこ),其實是指的是兩種魚漿料理,一是蒸的魚板,另一則為烤的竹輪。這些加工技術由日本人在一九一O年代引入臺灣,而「松元蒲鉾店」便是個中的翹楚,到了一九四O年代,在全臺灣三十五間蒲鉾工廠中,基隆就佔了四間,排名第二,只輸給臺北州的十間,而且品質非常優良。
現日本人走了,魚板和竹輪的製作技術都留在基隆了,其中竹輪日語本來唸成ちくわ(Chikuwa),雖然走了音,卻成了基隆的名產吉古拉。
我將義二路上從岸田吳服建物的連結寫了出來,這只是開端,基隆銀座的故事,尚有待有心人用力發掘。
(本書摘自遠景出版《雨的布魯斯:咱的基隆好生活,臺灣頭巷內底的故事》)
作者簡介|
曾經擔任報社主筆、畫漫畫、電台主持人、電視台總監、動畫公司老闆等、成功大學兼任教授。著有《臺南巷子內:移民府城10年,細說建築與美食》等等在地飲食文學,為著名飲食圖文作家。著有《臺南巷子內:移民府城10年,細說建築與美食》、《臺北城‧城內篇:你不知道 的老建築、古早味60選》、《樂暢人生報告書:魚夫全台趴趴走》、《驚豔澎湖:跟著魚夫漫遊湛藍海島》、《戀戀故鄉屏東行:魚夫帶你逛老建築,食在地古早味》、《雲林輕旅行:魚夫手繪散步地圖》、《桃城著味:魚夫嘉義繪葉書》(增訂版)、《樂居台南:魚夫手繪鐵馬私地圖》、《移民台南:魚夫手繪幸福小食日誌》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