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第一,基隆公會堂
公會堂是一種源自西方古希臘形塑市民運動、藝術、精神和政治生活的場所,拉丁文為Agora。大正浪漫時期,日本開始在全台各地興建公會堂……。
▲基隆公會堂(遠景提供)
基隆是全臺灣第一個建成公會堂的城市,從此開始邁向現代公民社會。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積極學習西方文明,公會堂是一種源自西方古希臘形塑市民運動、藝術、精神和政治生活的場所,拉丁文為Agora。大正浪漫時期,日本開始在全台各地興建公會堂,這些場所除了有宣導政令、精神改造的政治目的外,也有別於過去漢人社會在大廟埕散漫的民間集會,從而逐漸建立臺灣人現代市民的文明概念,所以也加入許多藝文活動、演講、畫展、藝文表演等,國民黨政府來台緃使改名為「中山堂」或「實踐堂」,也承繼了過去的功能意義。
日人入台後,一九OO年為表慶祝皇太子成婚紀念,即於今義重橋的山丘上建築公會堂(大略為現今中正公園信二路入口附近),興築四十坪大的石造與木結構的附館十三坪,因為處於高地之上,乃可遠眺基隆內港,景緻怡人,一九O二年峻工,當局選擇日本建國紀念日的紀元節來開幕,其後的主要利用,諸如日人慈善音樂會、佛教佈道、內地長官視察的宴會等活動,公會堂旁原為基隆要塞司令官官邸,改為基隆俱樂部,可是基隆本來就是多雨潮濕,公會堂蓋好後沒多久,就「不時降雨滲漏,且屋材多朽,幾如危險家屋」。
▲遠眺基隆文化中心(遠景提供)
臺灣第二座公會堂臺南公館則於一九一O年九月,由矢田貝季陸所設計,以財團法人型態官民合資四萬多圓興建,於一九一一年二月完工,足足慢了基隆公會堂九年。
一九一二年皇太子嘉仁即位,是為大正天皇,基隆官民為表慶視,計畫擴大公會堂規模,隔年公會堂轉由基隆公益社主其事,一九一四年,基隆支廳長召集各官衙會社銀行等團體代表與地方士紳們,商義另覓新址擴建,後來以清國監視般隻往來的塘汛(哨所)所在,後來的要塞司令官舍土地,這個地點位於小丘之上,且處於大、小基隆的聯絡要津日新橋畔(今富狗橋),但要使用土地則得軍方點頭,所以必須寫好申請請理由,理由當然是藉由紀念大正天皇正式即位為先,其次則申述基隆是「本島之咽喉」,為了市政發展,必須加強公共建設云云,希望軍方能無償交出來借用,同時基隆公益社也負責向民間募款,計募得工程費用共一萬三千二百四十圓,軍方同意後馬上動功,是年十一月峻工,並在公會堂裡舉行盛大慶祝儀式,原址為今之基隆市中正區信一路一八一號。
公會堂為紅磚白飾帶建築式樣,沿土丘興建,面海一面的二樓有圓拱窗與拱門等西洋建築彙,側方的中央面可能才是主要出入口,總面積佔地九十九坪,可容納四百人,和不遠處於一九一一年落成的華麗的基隆郵便局相輝映,成為港都的兩大地標。
揭幕後的公會堂,曾舉辦官民協議會、商品陳列拍賣會、預防針注射、音樂演奏與美術展覽等等,節目頻繁而多元。在藝文活動方面,因為基隆的美術風氣鼎盛,許多畫家諸如西洋畫的倪倪蔣懷、小野郁子、大迫多三郎,東洋畫村上英夫等人素負盛名,其中倪蔣懷與日本水彩畫家真野紀太郎一同成立的基隆亞細亞畫會也都會在公會堂開展。
一般的表演也可申用公會堂。比如二O一五年一份訪談前基隆市長林番王家族中人林月淑女士的文件中記載,她們家因家境富裕:「像我小時候家裡就有鋼琴了,她(林母)讓我們從小學音樂,女生彈鋼琴,男生學小提琴,所以我會彈鋼琴,二哥更在基隆公會堂(今文化中心)十八表演過小提琴演奏。」
一九四五年的美軍大轟炸,公會堂遭到毀損,戰後仍儘立修葺,繼續使用,一九五八年市府在該址建中正堂,面積及設備方面都擴充不少,一九七七年因為政府十二項建設中推行每縣設立文化中心之政策,市府乃拆除中正堂與鄰近的婦聯會、勞工之家,於一九八五年改建落成為佔地一千二百四十三坪、共十一層樓的基隆市立文化中心,作為市府與市民舉辦藝文活動的綜合中心。
(本書摘自遠景出版《雨的布魯斯:咱的基隆好生活,臺灣頭巷內底的故事》)
作者簡介|
曾經擔任報社主筆、畫漫畫、電台主持人、電視台總監、動畫公司老闆等、成功大學兼任教授。著有《臺南巷子內:移民府城10年,細說建築與美食》等等在地飲食文學,為著名飲食圖文作家。著有《臺南巷子內:移民府城10年,細說建築與美食》、《臺北城‧城內篇:你不知道 的老建築、古早味60選》、《樂暢人生報告書:魚夫全台趴趴走》、《驚豔澎湖:跟著魚夫漫遊湛藍海島》、《戀戀故鄉屏東行:魚夫帶你逛老建築,食在地古早味》、《雲林輕旅行:魚夫手繪散步地圖》、《桃城著味:魚夫嘉義繪葉書》(增訂版)、《樂居台南:魚夫手繪鐵馬私地圖》、《移民台南:魚夫手繪幸福小食日誌》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