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茨城鄉下住一晚──咀嚼生活的甘苦味
答案沒有出來以前,我決定先再吃一款甜甜的紅豆艾草麻糬。人生的大哉問總是愈想愈苦澀,我期許自己,咀嚼生活,再苦,也不會失去找尋甘甜的本事。
體驗農村日常──生活與飲食都貼近大自然
住在日本這麼久,一直以來關東地區有兩個地方,明明很靠近東京,也明明有幾個知名的觀光勝地,但我始終不太有機會踏足。一個是栃木縣,另一個是茨城縣。好在栃木縣在近兩年終於解鎖了,我去了日光、去了奈良美智的美術館N’s YARD所在的那須塩原,可是茨城縣嘛?說來對當地人很不好意思,因為我甚至想不起來,我到底是去過沒有?
就在這個前提下,任何有關於可以去成茨城的機會,我決定都不要錯過。九月下旬,從台灣遠道而來的老朋友,總算實現了我這個願望。我們和同樣住在東京的朋友一家三口,五個人一起到訪茨城縣笠間市的鄉下,在一間農村民宿「古民家 黑澤永之亟」住一晚,以一種清新脫俗的手勢,為我開箱茨城。
離開都會的喧囂,在兩天一夜的行程裡,跟著民宿老闆體驗農村日常,穿梭在池塘與田野之間,真正貼近大自然,吃自家耕種的蔬果,並且品味充滿手工溫度的家庭料理。
▲農村民宿「古民家 黑澤永之亟」(攝影│張維中)
放下手機的「耍廢」生活
來到鄉下住一晚,這種安排通常還有另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必須「耍廢」。於是,咱們在日式木造老屋的地板上,想躺就躺,想趴就趴,想吃就吃,想聊就聊,想發呆就發呆,樹懶就是人生的目標。
恰好手機電信訊號弱到圈外,民宿提供的WiFi網路也走不到每個角落,手機「終於」上不了網,那麼乾脆就放棄吧。這樣也好,既然特地來到鄉下,就暫時脫離外在的世界,好好享受眼前的風景,好好珍惜眼前人。疫情期間,我們不都很難見上彼此一面嗎?現在終於能夠想見就見了,我想,我們該好好掌握當下才對。
午後,時晴時雨,我們一行人散步在鄉間,穿梭田埂路。民宿老闆帶隊,沿途邊看邊解說,認識大自然。從小就是都會之子,對於餐桌上出現的東西,原型是什麼,親眼見到的機會少之又少,唯有藉著這樣的機會,才能重新認識看似熟悉,其實卻又陌生的東西。「一株稻草可以收成多少米?夠裝一碗飯嗎?」比如,我常常冒出這種問題,畢竟我對農作物的想像,就是以餐桌上的碗做為度量。所幸民宿老闆夠細心,有問必答。
同行友人有七歲的孩子,好動且好奇。小男孩是昆蟲少年,來到鄉間的蟲蟲世界,比去迪士尼樂園還開心。我們跟著他去抓蟲,聽民宿老闆解說,雖然最終仍沒有愛上昆蟲,但是對各種蟲類的存在,大自然裡默默運行的神祕規則,有了更多的欽佩。
▲遠離都會的喧囂,探索神祕的大自然(攝影│張維中)
在日本,時間是有味道的
茨城縣笠間盛產栗子,時序轉秋,樹上的栗子恰好來到收穫時節。在日本,時間是有味道的。飲食內容跟著時令走,季節的更迭從味覺開始感受,經過的痕跡也更為深刻。日本秋天就是栗子和南瓜的天下,要是沒吃到任何一種,簡直像是日子白過了一場。栗子吃過很多,但吃自己採收的栗子,倒是人生第一回。民宿老闆領著我們走進一片栗子樹林,草地上盡是從樹上掉下來的果實。老闆教我們看,哪些是空殼,哪些是熟的,並示範從毛茸茸的果殼中剝開取出栗子。現採的栗子,捧在手心,每一顆都飽滿得油油亮亮。我們揀了許多新鮮栗子,晚上就搖身一變,成為甘美的栗子飯。
▲自己撿拾栗子,蒸成甘美的栗子飯(攝影│張維中)
民宿包三餐,全由民宿老闆一家人掌廚。第一天剛到的中午,吃手工飯糰、黃瓜味噌湯和青椒竹筍炒肉絲;晚餐內容豐盛至極,除了栗子飯以外,還吃到下午田野散步時,山地採收的香菇,更吸引人的是屋內炭火爐邊的烤香魚、蔬菜豆腐湯、烤全雞,以及各種當令山野菜。民宿門口放了一整排的自家栽種南瓜,當然也是不會缺席的菜色。只是單純的煮黃瓜,不添加過度的調味,如此純粹,而甜味依然沁到心裡,令人難忘。
▲鄉下簡單的美味(攝影│張維中)
第二天早上,我們選擇吃民宿老闆做的烤司康做為早餐,吃完以後則是手作艾草麻糬的體驗。從搗艾草開始,接著再搗麻糬,耗時耗力,要誕生出一團艾草麻糬,還真不簡單。完工的麻糬,分成幾盤,加上不同配料或醬汁,各具獨特的風味。
▲從搗艾草開始,辛苦誕生出來的艾草麻糬(攝影│張維中)
民宿老闆柴沼淳年輕時曾在台灣住過十五年,過著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生活,因為種種原因重新思考人生方向,毅然決然離開庸庸碌碌的職場,回到日本鄉下,過起農耕生活,開啟了跟白領階級時的他,截然不同的人生。
我一邊吃一邊想,關於生活,如果換作是我,我能為自己改變到什麼程度呢?倘若對於現況感到停滯不前時,我又願意在舒適圈裡放棄到什麼程度,來去換取未知的可能?
答案沒有出來以前,我決定先再吃一款甜甜的紅豆艾草麻糬。人生的大哉問總是愈想愈苦澀,我期許自己,咀嚼生活,再苦,也不會失去找尋甘甜的本事。